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体化、沉浸式,这里的国防教育可观可感丨寻访奉贤的感动

0
分享至


本期《人物周刊·叶子有约》

有幸邀请到的嘉宾分别是

奉贤区柘林镇党委委员

潘莲莲


个人简介:

负责统筹镇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依托柘林本土资源禀赋,围绕奉贤区全民国防教育一体化沉浸式体验区建设,推动创设“共筑国防 ‘柘’里有我”全民国防教育品牌。

奉贤区南桥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阮伟鸿


个人简介:

扎根农村25年,奉贤区人大代表、奉贤区作协会员,曾获得上海市担当作为优秀居村书记、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市民作家”等荣誉。

在全民国防教育阵地建设中,发挥作为村民兵连指导员的优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村特色的国防教育路径。

“国防教育”四个字,听起来总是显得特别宏大,特别义正词严,它是关于家国的叙事,也是历史沉重的回音。

然而在如今的奉贤,国防教育早已不再是严肃的宣讲和空洞的口号,它变得真实而具体,可观又可感——它是孩子触摸碉堡时眼中的好奇,是村民聆听革命故事时专注的神情,是志愿者传递知识时满怀的热忱。它藏在街头巷尾的宣传牌里,隐身在教育基地的展品中,落实在每一个奉贤人对家园、对祖国的热爱里。

一起走近奉贤的两位国防教育基层工作者,看她们如何用新颖的笔触,描绘出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画卷。

潘莲莲: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教材”

作为上海的“南大门”,柘林镇自古就是海防重镇,历代都设有军事和屯守机构,是抗击倭寇、御敌戍边的前沿堡垒。千百年间,这里见证了军民携手抵御外敌的无数英勇时刻。

“柘林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国防的故事。” 柘林镇党委委员潘莲莲自豪地说。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她深知要让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必须扎根本土,用身边的历史与故事说话。


华亭东石塘,一段用石条筑成的海塘,历来有着“北有古长城,南有东石塘”的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柘林国防历史的鲜活见证。

早年间,它是抗击海潮的屏障;在明代的抗倭斗争中,它是守护百姓平安的坚固防线;而在清代时,漴(shuang)阙海关在此设立,成为往来船只通商登陆的重要节点。

过去提到华亭东石塘,人们只将它看作一处文物古迹,却忽略了它背后厚重的国防价值。抚摸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更是先辈们坚守家园的勇气与决心。


除了古海塘,柘林镇区域内散落的60多座碉堡,是国防教育的另一笔珍贵财富。这些碉堡有的藏在居民区旁,有的立在学校周边,有的隐于生态林中;有的裸露在外,有的深埋地下。相比影视剧里的碉堡,这些历史的遗存更能带来真实的震撼,让人瞬间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岁月。

柘林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对部分可清理、可互动的碉堡实施了微改造,让真的碉堡“活”了过来,成为国防教育的绝佳“教具”。

今年6 月,全区首个以碉堡遗存为核心的全民国防动员教育主题微公园在柘林正式揭牌,现代的设计风格与历史的碉堡遗迹融合得相得益彰。

附近柘林幼儿园的孩子们经常来这里接受主题教育,在碉堡旁听老师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在攀爬与想象中,沉浸式地感受历史。

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走近这些国防资源,柘林镇还创设了“海防泱泱” 青少年国防教育研学路线,涵盖16个打卡点位、29处服务阵地,串联起红色教育、碉堡遗迹探访、抗倭海塘体验、航空航天科普等多个模块。

9月,“海防泱泱” 研学大巴试运行之初,首期招募时,20组家庭的名额仅3分钟就被一抢而空,两小时内报名的共有190多组家庭。热烈的反响,让潘莲莲和团队信心倍增——群众需要国防教育,尤其是近在咫尺的优质国防教育。

大巴带领亲子家庭走进华亭东石塘,触摸历史的厚重;走进航空航天展示馆,在1000平米的室内展馆里体验波音737飞行模拟驾驶舱;参观一比一还原的空间站核心舱,感受国家航空航天科技的进步。第一期活动后,他们还将继续开发更多更丰富的线路。


“柘林好声音” 宣讲团则是柘林镇推动国防教育的又一重要抓手。宣讲团整合多种社会力量组建而成,采用“宣讲菜单、群众点单、精准配送” 的全新模式,邀请本土达人能人担任宣讲员,给群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来自迎龙村的王老伯就是宣讲团中的一员。他能用方言连续讲上一两个小时。在宅基旁的田野边,在傍晚的农家院里,村民们搬来椅子围坐一圈,听王老伯用熟悉的乡音将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和国家发展的新变化娓娓道来。赞叹声唏嘘声伴着炊烟带来的饭菜香飘荡在田间陇上……

“全民国防教育的关键在‘全民’二字,不仅要让教育的内容普及全民,更要让全民参与进来。”潘莲莲始终坚持这一点。

她和团队跳出传统国防教育的局限,不再仅仅依赖军队、学校、人武部门等专业机构,而是主动联合社会组织与辖区内的贤达能人,借资源,借智慧,借平台,借渠道,让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利用传统和新媒体等多种手段,让人们在走家乡、看家乡、感受家乡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国防教育,将国防观念深植心中。


阮伟鸿:让国防知识走进寻常巷陌

我们光明村一半是城区的繁华,一半是乡村的宁静。” 奉贤区南桥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阮伟鸿这样形容自己扎根了25年的村庄。

作为村民兵连指导员、奉贤区人大代表、区作协会员,她将自己的多重身份与村庄的发展紧密结合,依托光明村“上海市学习型乡村” 的良好基础,整合党建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林区、运动场等资源,打造了“贤之翼国防里” 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让国防教育走进了乡村的日常,融入了村民的生活。

今年暑假,“贤之翼国防里” 基地开展了16节国防小课程。在涵盖2000多户的微信群里,每次的开课信息一出,听课名额不到3分钟就被抢空。


课程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内容丰富,更因为充满了“乡村智慧” 与 “民间温度”——师资来自方方面面,有村里的退役军人和民兵组成的“贤之兵”志愿团队,将部队的故事与国防知识带进课堂;有28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其中既有奉贤本地学子,也有来自虹口区、浦东新区的年轻人。讲课期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借住在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本土的作家们也带着辛苦收集的奉贤志愿军的故事来了,当地先辈们保家卫国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孩子。

在课程设计上,大学生志愿者们充分发挥创意,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开发出国风灯笼制作、“我是卧底” 推理游戏等特色内容。为了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创造体育运动的机会,大学生们设计图纸,村民找来树枝、旧轮胎等废弃材料,精心制作了梅花桩、模拟坦克等设施,布置在国防教育基地的户外区域。这些设施既考虑了安全问题,又打造得充满童趣。而这一切都是大家自发的行为。

此外,土布课程更是将奉贤本土文化与国防教育做了巧妙的结合:大学生志愿者先向土布艺人学习,再用更新颖的方式教给孩子们。大家一起用土布拼出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拼合与裁剪中,爱国情怀悄然生长。


阮伟鸿深深感到:“国防教育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和乡村发展、人才培养形成良性的互动。”

正如她所说,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不仅在实践中练就了设计、摄影、剪辑等实用技能,更在与村民和孩子的相处中,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阮书记自豪地告诉我们,在光明村今年招募村级工作人员时,有21位参与过国防基地志愿活动的年轻人前来报名。丰富的实践经历与对乡村的热爱,让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潜在人才。“乡村需要这些新鲜的力量,而他们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也很期待这份有意义的工作。”阮书记说。

而对于村民来说,国防教育也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纽带。随着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村里的老年志愿者开始主动为前来听课的孩子制作“忆苦思甜饭”。南瓜饭和红薯汤,让孩子们体验了革命年代的生活。大学生开学后,本地的退役军人和民兵接过了课程志愿者的工作,文化人士和流动党员也纷纷加入,形成了“自下而上搞活动,人人参与讲国防” 的良好氛围。


如今,“贤之翼国防里” 基地不仅是国防教育的阵地,更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定期举办国防集市,党建广场上摆放着各色文创产品,其中还有“村小红” 特属文创。“村小红”的形象以光明村的小红车为原型,拟人化的造型憨态可掬,作为基地的“形象代言人”深受大家喜欢。每季度一次的国防公益集市吸引着周边村民与市区游客前来,在热闹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国防知识。

“通过这些活动,国防意识慢慢地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一份信念。”阮伟鸿说。

奉贤:书写全民国防教育新篇章

从柘林镇的“海防泱泱” 到光明村的 “贤之翼国防里”,奉贤区国防教育的生动实践,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系统谋划。围绕 “一体化、沉浸式” 的目标,奉贤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基层组织整合区域内的各类要素,推动国防教育从“单向灌输” 向 “双向互动” 转变,从 “特定场所” 向 “全域覆盖” 延伸,走出了一条具有奉贤特色的城乡国防教育之路。

在资源整合方面,华亭东石塘、碉堡群、高芯学生军训基地(航空航天馆)等资源被串联到一起,形成了覆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教育主题的点位网络。

16个打卡点位、29处服务阵地,光明村100亩的国防教育基地,都是奉贤“因地制宜搞教育” 的生动体现。这些资源形成了相互联动的国防教育体系,让人们在行走与体验中,全方位地了解历史与国防知识。

在形式上,奉贤区打破常规,通过研学、主题活动、宣讲课等形式,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国防教育资源主动下沉贴近群众。“海防泱泱” 研学大巴让教育在移动场景中展开,让父母和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受到感染;“柘林好声音” 的方言宣讲,让阡陌田间的乡亲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光明村的创意课程与国防集市借助游戏、传统工艺课和趣味文创售卖,让人们在交流体验中感悟国防的力量。这些新颖多样的形式,让以往枯燥乏味的国防教育成为了可参与、可感知、可分享的生活体验。

在从上到下的努力下,奉贤区的国防教育不仅传递了国防的知识理念,更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情怀,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在柘林镇,“共筑国防,柘里有我” 的品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到国防教育活动中;在光明村,国防教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 “催化剂”,吸引着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才的汇聚,推动着城乡的融合发展。


“国防教育与区域发展相融合” 的模式,让国防教育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市民素养、推动地方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不能像军人一样保家卫国,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国防教育的参与者和聆听者。因为唯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守护安稳幸福的生活;也只有人人心怀国防,祖国才能永远繁荣昌盛。

奉贤区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国防教育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当它融入日常,浸润人心,当家国情怀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它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未来,奉贤区还将推出更多贴合群众需求、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与项目,让国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让家国情怀在一代代奉贤人的心中传承不息。


来源:话匣子

编辑:王鹏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奉贤 incentive-icons
上海奉贤
奉贤区融媒体中心官方网易号
39003文章数 107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