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闻周刊|追风,远非一场猎奇冒险

0
分享至

当城市因台风“桦加沙”按下暂停键,有一群人却逆风而行。他们扛着相机与仪器,追逐着“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风王”的脚步,穿越狂风暴雨,于台风眼内见证奇观。

追风,远非一场猎奇冒险。24岁的王路澄带领“追风小队”,用24小时的极限旅程,展开一场气象爱好者与大自然的对话——他们不仅是风暴的观察者,更是科普的传递者、生命力量的见证者。

他们,被称为“追风者”。他们的追风故事,藏着对未知的好奇,更有对自然的敬畏。


撞见“世纪晚霞”

被称为“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的第18号台风“桦加沙”,最初诞生于9月16日的西北太平洋海面。这个由菲律宾提供的台风名称,意为“快速、移动”。

当这一消息传到上海的一栋写字楼内时,正在编写代码的程序员王路澄马上停下了敲击键盘的手指,将视线从屏幕投向窗外的天际,他知道,又该启程了。

作为资深气象爱好者,王路澄第一时间就掌握了“桦加沙”的关键信息:它体型庞大,直径一度超过1000公里;行进海域海温超29℃,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暖水层能量;进入南海后,又通过数次眼壁置换(即高强度热带气旋常有的自身结构调整过程)持续增强,实力不断升级。


大气爱好者们拍摄的照片

9月21日,王路澄迅速组织起一支6人的“追风小队”,成员身份背景多样,除了他自己和一名专业摄影师是经验丰富的“追风者”,其余四人都是首次参与追风——其中包括几名户外旅行博主,以及广州某大学在读博士生李莉(化名),大家分别生活工作在不同的城市,因一份对自然奇观相同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

随着“桦加沙”逼近,广东各地的防御措施也逐步升级。“广东省气象局9月21日就发出提醒,明确‘桦加沙’强度极强、风圈范围大,具有极端性。”李莉介绍,到了9月23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潮州等14市接连宣布实行“五停”措施,即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停运,她所在的学校也同步下达了停课通知。

“判断台风会影响哪个省,提前三五天就能通过预报确定,但要精准到台风具体登陆的城市,往往得提前一天才有预测,而且准确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六七十。”在小队集结的几天里,王路澄始终紧盯着超级计算机与AI给出的预报数据,最终锁定了广东省内三个可能的登陆点:珠海的高栏岛附近、江门的台山市以及阳江的海陵岛。


追风路上

“不过台风实际路径比预计偏西偏南,24日下午5点,最终在阳江海陵岛登陆,这是后话了。”王路澄说,当时他选择带领小队前往台山市赤溪镇,核心考量是团队安全——不同于以往与资深气象爱好者同行,这次小队中新手居多,他必须规避潜在风险,“没选阳江海陵岛,是担心岛屿与陆地隔绝,若台风正面登陆,很可能导致我们被困,面临断水断电、缺粮无信号的困境。综合考量后,还是决定去台山一带,那里的地理条件更利于保障团队安全。”

9月23日中午,“追风小队”的成员从各地飞抵广州机场集结,随后前往租车点提了两辆车——一辆纯电动车、一辆燃油轿车,正式开启追风之旅。

从广州出发,沿公路向江门台山市赤溪镇行驶,全程大约耗时3小时。

“台风来临前,它像一个巨大的吸力漩涡,会把周围的云都吸走,所以23日当天的广州,天空格外晴朗,是艳阳天。”这是李莉第一次跟随王路澄追风,她难掩兴奋,“以前常听阿澄讲追风的经历,这次能亲身参与,心里满是期待和激动。”

沿着海岸线行驶3小时后,小队抵达江门台山市赤溪镇。此时已是傍晚,李莉注意到,岸边的海水变成了浑浊的黄色,模样颇似黄河水;而天空之上,一场绚丽的“世纪晚霞”正徐徐展开——“世纪晚霞”是年轻人对罕见晚霞的称呼,类似“百年一遇”的感觉,专门用来形容这难得一见的绝美天象。


“台风靠近前,往往会出现很漂亮的晚霞。”王路澄向李莉科普。作为山东青岛人,李莉曾和妈妈在黄海边看过“世纪晚霞”,但与那次相比,台风带来的晚霞格外特别:除了明橙、明黄等艳丽色彩,还夹杂着一抹红与紫,整体透着一股“咄咄逼人的压迫感”,仿佛在预示着风暴的临近。

再见时已成废墟

小队成员本想在海边用无人机拍摄晚霞,却意外遭遇了一个小插曲:因风力突然变大,无人机被吹到了树上。众人急中生智,搭起“人梯”,一人站在另一人肩膀上,最终成功将无人机取了下来。

随着晚霞褪去,“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愈发浓烈:街道上已空无一人,沿街的窗户全都紧闭着,玻璃上贴满了米字形胶带,门口堆着防汛沙袋;路上原本停放的车辆都被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的公路或桥上,整座小镇进入了“严阵以待”的状态。

“我们在镇上找到唯一一家还开门的饭店,老板很热情,给准备了热腾腾的烤鱼羊蝎子锅,这一顿也是我们六个人此行中唯一一顿正餐,用餐时我们举杯同祝第二天的行程顺利、没有意外。”李莉回忆,9月23日晚,小队抵达预订的酒店,24日一早便迎着狂风暴雨再次出发。

9月24日上午,“桦加沙”的台风眼持续向西移动,香港天文台与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均挂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江门、阳江等城市,也先后进入其12级风圈,风暴的威力进一步显现。


大气爱好者们拍摄的风暴照片

24日午间风力达到最大,“追风小队”当时所处的郊外远离村庄,相对空旷,方便观测风力数据。

“车子被雨点打得噼啪作响,路边广告牌支离破碎,绿化树成排伏倒,大风吹过高耸的输电塔,发出十分尖锐且喧嚣的声音。”停车时,李莉发现一只无助的小狗钻进了车底,于是决定下车救助,“我得拼尽全力才能打开车门,雨狠狠地拍在身上,风簇拥着人向前扑倒,每个动作甚至呼吸都困难,人的视觉、听觉、触觉都是失灵的。”李莉心有余悸地说。

“追风小队”的前行之路也危险重重,被大风裹挟的海浪狂潮已经侵袭到公路田野,形成大片水洼,连同拦腰斩断的大树成为路障,倒下的电线则增加了触电的风险。被风从远处卷来的杂物,以及车玻璃上厚实的雨幕,非常影响车辆驾驶。

“当我们驶过赤溪镇沿海的某处岸边,岸边原本有一间结实但无人的蓝色铁皮房,不到一小时后我们再次经过,那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风的力度级别每分每秒都在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增强。”李莉说,追风途中每一秒都在考验着小队的应变能力。

“中午12点左右,是我们离台风最近的时候。”让李莉惊讶的是,此时的风雨不仅没有变得更凶猛,反而在逐渐减弱,雨几乎停了下来。

此时,王路澄向她科普了台风的结构:“我们现在其实到了台风的中心——台风眼。台风眼内以下沉气流为主,基本没有风雨;眼周围一圈是眼墙,那里是风雨最激烈的区域;眼墙之外则是螺旋雨带,雨带扫过时,就会出现大风大雨的天气。所有台风的结构,基本都是这样的。”


王路澄

24日一整天,小队都在风雨交加的室外行动,车辆补给成了最大难题:纯电动车好歹找到了充电的地方,可所有加油站都已关停,油车险些因缺油无法行驶。此外,沿途的饭店和超市全关了门,大家只能窝在车里,靠提前准备好的八宝粥、面包等充饥。

直到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带沿海正式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给当地带来了强风与暴雨。随后强度逐渐减弱,广州、深圳、东莞、潮州等城市先后解除“五停”措施,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慢慢恢复了正常。

24日下午追风小队在途中幸运地遇到了赤溪镇磅礴村的村委工作人员,“对方邀请我们进村委会大楼短暂休整,还贴心地给我们煮了姜汤和咸汤圆,这是当天唯一的热食,在紧张的防台风天气里,这份温暖特别让人感动。” 随后,“追风小队”驾车返回广州,结束了这场紧张又难忘的追风之旅。

值得记录和敬畏

“我追的不只是台风,还有强对流天气,比如雷暴、冰雹、暴雨等。”王路澄说,与这些“暴力美学”般的自然现象相遇,途中总充满意想不到的奇遇,也不乏惊险时刻。

“有一次追风,车不小心开到了一个泥坑里,那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极端天气下又找不到道路援助,我们只能在泥坑里待了一整晚。”王路澄回忆,“直到第二天,我跑到隔壁村子找了位大爷,让他开拖拉机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惊险。”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在广东追台风“摩羯”的经历。“当时我们把车停在一个建筑物的角落里躲强风,可风太大了,硬生生把车从角落一步步‘拉’了出来。那种感觉特别吓人——你能清晰地感觉到风从车的各个缝隙里钻进来,车身在剧烈摇晃,还有木板、瓦片、树枝等杂物不断砸在车上,发出刺耳的响声。外面什么都看不见,只能看到各种东西在天上飞……”


更危险的是,他们停车的地方附近,一辆油罐车被风吹翻,油漏了一地。“我们当时躲在车里,连大气都不敢喘,特别害怕那片油花遇到火花引发爆炸。”那次险境之后,王路澄和伙伴们深刻反思,也更加重视追风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无论多想看奇观,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每次追风,所有费用都由气象爱好者自己承担。“机票是最大的开销,追风时吃和住都比较简单,花费反而少一些,但每次下来,总费用也得三四千元。”即便如此,王路澄也从未想过放弃这一爱好。

有人问他,自费追风又有风险,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王路澄的回答很坚定:“官方会派直升机飞到万米高空记录台风眼上方的情况,但真正的台风中心,却很少有人能近距离观测数据。我们这些大气爱好者的初衷,就是想到台风附近,用自己的设备记录影像和数据,为气象研究出一点力。”

他介绍,每次追风,车上都会装载大量设备——既有电影机级别的录像机,也有自制的气象观测设备,相当于一个小型气象观测站。“我们追着台风看数据的急剧变化,用摄像机记录下各种罕见景象,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在社交媒体上以影像形式科普台风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台风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王路澄看来,追风的意义远不止记录与科普。“强风暴的形态和它的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如果能把风暴的雷达特征和视觉特征对应起来,就能揭示很多以前只看雷达数据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对气象科学研究、改进预警技术都很有帮助。”


台风裹挟的风雨其实是温暖的——它在云图上从初生、发展、增强到巅峰,再到减弱、消亡,“这个过程和人类的生命规律特别像,它们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敬畏。”

我们是风暴的过客

“我们这些大气爱好者,没有一个是学气象专业的。我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现在的工作也和气象无关,气象对我来说,纯粹是一份热爱到骨子里的爱好。”王路澄笑着说,而这份爱好的起点,还要追溯到他4岁那年。

2005年8月6日,第9号台风“麦莎”以14级风力登陆浙江玉环,带来了一场持续多日的暴雨。当时4岁的王路澄趴在窗户边,看着雨下了整整3天;到了第四天出门时,积水已经漫到了成年人的膝盖。

“后来爸爸给我找了一部叫《龙卷风》的电影,讲的是一群美国科学家追龙卷风的故事。看完之后我特别受触动,他们追逐气象科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将来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2009年前后,上小学的王路澄开始在互联网上系统学习大气知识,学会之后,又热情地在各个气象论坛里“灌水”分享——可当时了解气象的人不多,他的分享常被当作“无关内容”,“别人嫌我烦,还经常给我的账号封号,但我没放弃,还是喜欢在网上和人聊气象知识。”

这份坚持终于在2019年有了新的突破。那年高三毕业的王路澄,第一次将爱好付诸行动——报名参加了一场线下追风活动,目标是台风“利奇马”。也是在那次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气象爱好者,从此开始结伴追风,而这项活动的核心成员,大多都是和他一样的“00后”。


追风路上,车辆陷入泥坑

大学毕业工作后,王路澄依然没有放弃追风。“工作太忙了,我就把年假、事假都攒起来,等到有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时,就请假去追风。”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工作中我很认真,从不会因为追风荒废工作——毕竟追风需要的钱都来自工资,如果不好好工作,就没条件支撑自己的爱好了。”

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之前,王路澄从未敢和别人提起自己对气象的爱好。“这个爱好太冷门了,我特别担心会因为它被别人看不起、被歧视。”

他见过不少气象爱好者遭遇误解:“大家总觉得‘喜欢台风’很奇怪——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台风是带来灾害的‘恶魔’,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极端天气?”

但对王路澄等人来说,追风是他们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人在社会里要扮演各种角色,儿子、员工、朋友……可在追风的时候,我面对的是纯粹的大自然,不用在意任何眼光,能毫无顾忌地释放情绪,展现最真实的自己。”王路澄说,每次与台风正面相遇,或是看到罕见的自然奇观,他都会激动地大叫,把所有压力都抛在脑后。

尽力追风,努力进行气象科普,“这些年下来,追过的强对流天气有几十场了。”为此,王路澄和几位气象爱好者一起,将这些年拍摄的气象资料剪辑成了一部纪录片——《风暴之下》,没想到在社交媒体上成了“爆款”。


纪录片里的画面壮观又震撼,弹幕里满是网友的惊叹:“像《星际穿越》里的场景”“这是大自然最震撼的杜比音效”“翻滚的云像魔女药罐里的气泡”……

而纪录片中的一段旁白,则道出了“追风者”们对大自然的敬畏:“风暴这种像精灵一样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智慧与仁慈,它赋予地球葱葱郁郁和硕果累累。风暴此消彼长地向前滚动,又在途中慢慢消失,这是数亿年来大气的无尽循环。我们只是这场循环中的观察者,是风暴的过客。而正是这些循环,平衡着自然界的能量,让生命得以不断延续。”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图片由受访者王路澄提供)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巴基斯坦突然发出战争通牒,准备彻底消灭塔利班政权

巴基斯坦突然发出战争通牒,准备彻底消灭塔利班政权

谛听骨语本尊
2025-10-31 15:16:12
浙江1米75男生只有110斤,反复腹痛一年被误会“装病”,医生凭一个细节揪出罕见病!

浙江1米75男生只有110斤,反复腹痛一年被误会“装病”,医生凭一个细节揪出罕见病!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02 06:05:42
埃尔多安当面质问默茨:德国难道看不到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埃尔多安当面质问默茨:德国难道看不到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环球网资讯
2025-10-31 09:09:42
“你问别人,我在上分”教授遭全场玩手机,5小时高铁换不来尊重

“你问别人,我在上分”教授遭全场玩手机,5小时高铁换不来尊重

小羽叨叨叨
2025-10-29 10:37:13
杭州、温州被纳入国家试点先行地区

杭州、温州被纳入国家试点先行地区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02 07:57:02
普里查德:我们被火箭打爆了,我不知道这比赛有什么值得总结

普里查德:我们被火箭打爆了,我不知道这比赛有什么值得总结

雷速体育
2025-11-02 11:45:28
日本32岁女子涉嫌杀害21岁尼泊尔籍男友:作案后谎称男子自杀

日本32岁女子涉嫌杀害21岁尼泊尔籍男友:作案后谎称男子自杀

新京报
2025-11-01 12:20:14
苏超演绝了!南通重蹈世界杯强豪覆辙,泰州复制北京奥运一奇迹

苏超演绝了!南通重蹈世界杯强豪覆辙,泰州复制北京奥运一奇迹

全眼看体育
2025-11-02 08:33:35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君好伴读
2025-09-22 12:49:18
从“海燕”到“波塞冬”,俄密集官宣捷报有何考量?

从“海燕”到“波塞冬”,俄密集官宣捷报有何考量?

政知新媒体
2025-10-31 23:00:26
张馨予脱掉25斤裙子,胯好假,第一次见垫成这样的

张馨予脱掉25斤裙子,胯好假,第一次见垫成这样的

可乐谈情感
2025-11-01 08:49:47
倪妮方发声明回应王家卫录音内容,否认有“后台”“靠山”:已委托律师取证并追责;相关录音涉多位明星

倪妮方发声明回应王家卫录音内容,否认有“后台”“靠山”:已委托律师取证并追责;相关录音涉多位明星

大风新闻
2025-11-01 13:45:07
我是县财政局长,初恋调任县委书记,她将我调到落后的镇任镇书记

我是县财政局长,初恋调任县委书记,她将我调到落后的镇任镇书记

秋风专栏
2025-10-07 11:12:43
荷兰又变天了!荷兰大选的初步结果揭晓:极右翼惨败,极左翼大胜

荷兰又变天了!荷兰大选的初步结果揭晓:极右翼惨败,极左翼大胜

男女那点事儿儿
2025-11-02 07:55:28
回来了,都回来了

回来了,都回来了

靴室笑谈社
2025-11-02 10:21:39
别再可怜李咏了!离世7年后医生揭秘离世真相,难怪选择葬身美国

别再可怜李咏了!离世7年后医生揭秘离世真相,难怪选择葬身美国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0-28 09:12:19
刘强东带章泽天见客户,章泽天穿四万香奈儿外套,刘强东满脸宠溺

刘强东带章泽天见客户,章泽天穿四万香奈儿外套,刘强东满脸宠溺

李博世财经
2025-11-02 11:23:14
43岁李娜现状:退役多年成富婆,儿女双全,越来越美丽了

43岁李娜现状:退役多年成富婆,儿女双全,越来越美丽了

大西体育
2025-11-02 11:28:03
统一台湾后,相较于洪秀柱马英九,此人更适合担任台湾省省长?

统一台湾后,相较于洪秀柱马英九,此人更适合担任台湾省省长?

通文知史
2025-10-15 21:00:03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管控!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管控!

凌风的世界观
2025-11-01 16:41:52
2025-11-02 12:39:00
半岛官网 incentive-icons
半岛官网
一屏览山海,网织天下事!
169498文章数 867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万斯一句话让印度裔美国人炸锅 遭铺天盖地批评后回应

头条要闻

万斯一句话让印度裔美国人炸锅 遭铺天盖地批评后回应

体育要闻

李大林获2025北马国内男子组冠军

娱乐要闻

离世的他曾是刘德华张学友御用班底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健康
时尚
教育
本地
公开课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松弛感穿搭太适合秋冬了,减龄又好看

教育要闻

粉丝采访录(二):普通劳动者怎样培养子女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