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武林外传》中那个机敏灵动的“柳星雨”扮演者宋思嘉。她因在电影《小镇往事》中饰演女一号“宝珠”而正式出道。此后,她又在《傅抱石》《一个女人的史诗》《春风化雨》《大唐玄奘》等多部知名影视作品中有出色表现,逐渐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银幕上的她塑造过多个鲜活角色,而在聚光灯之外,宋思嘉还有一个身份——高校表演教师。
![]()
宋思嘉
如今,宋思嘉是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的表演专业教师,同时也是南京传媒学院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项目部主任,她不仅关注表演人才的培养,还思考如何以前沿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她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影视戏剧教学的融合创新,成为了人工智能表演教学领域的先行者。
“传统表演教学里,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情绪的传递往往依赖个人感悟,教师的指导也多是‘经验式’的。”她坦言,这种模式容易让表演教学停留在感性层面,学生难以把握其中规律。如何让抽象的表演技巧变得更具象、更易掌握,成为她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而接触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之后,宋思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技术与表演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在进行剧本分析、角色解读以及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时,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够有效提升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和剧本。”她表示,这让困扰她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新的破解方向。
![]()
宋思嘉
她率先在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表演课程。在课堂中,学生们不再仅仅依靠传统表演练习,而是借助先进的3D扫描技术,将自身形象以数字化形式精准复刻,创建出独一无二的虚拟形象。这种“数字分身”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它反复检视动作细节、情绪变化,从而更直观地理解表演规律。
宋思嘉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嫁接”,而是一种深度的跨界融合。她强调,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演员的真实体验与情感表达,但它能在学习环节提供更科学的路径。比如,在角色分析时,学生可以借助AI快速整理背景资料,形成逻辑清晰的角色画像;在排练过程中,虚拟形象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动作与语气的协调性,避免陷入“只可意会”的模糊状态。此外,她还结合学院的教学实践积累案例,逐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她希望这种模式不仅服务于戏剧影视教育,也能在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
宋思嘉教学现场
![]()
宋思嘉教学现场
宋思嘉始终强调,技术只是手段,核心仍是教学理念的革新。她认为,表演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角色、感受情绪并通过身体与语言进行准确传达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加入,使这一过程更具象化、可验证,从而帮助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她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向度的“经验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引导者”。
在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今天,宋思嘉的探索无疑走在了前列。她不仅是演员出身,更是科研与教学的践行者,将实践经验与前沿技术相结合,为表演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她所推动的,不仅是一门课程的更新,而是整个教育理念和行业思维的转变。“表演是‘人’的艺术,AI永远无法替代演员对生活的洞察、对人性的共情,但它能成为表演教育的‘辅助仪器’,让训练更科学、更高效。”宋思嘉说。
从银幕上塑造角色的演员,到课堂里钻研教学法的学者,再到AI教育项目中践行创新的探索者,她始终锚定表演艺术的核心价值,同时以开放的专业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在戏剧影视表演教育的前沿领域,宋思嘉的实践正为“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技术共生”写下生动注脚。
文/记者:林秀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