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9月28日,我们迎来孔子诞辰纪念日,这一天是对一位伟大先哲诞生的庄重铭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被后世尊为圣人。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冲突与动荡,因此他主张恢复礼教、重建社会秩序,并倡导仁义道德。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这一哲学思想体系贯穿了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
乱世诞生:在动荡中寻找秩序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鲁国是位于中原地区东北部的诸侯国,因为其君主和周天子的亲缘关系而效忠于周王室。孔子的出身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地位相对较低。孔子的父亲孔纥(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官员,他去世时孔子只有3岁。孔子由母亲颜徵在抚养长大。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不断发动争霸战争,各国内部纷争不断,动乱和杀伐随处可见。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毅然肩负起重建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
有教无类:开创平民教育先河
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孔子认为应当在社会中倡导仁爱等美德。孔子招收学生并以自己的思想教导他们。他不看重学生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只重视他们的才能和道德品质。孔子吸引了大量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相传他曾有3000多名弟子。
![]()
周游列国:理想主义者的艰难求索
孔子认为,君主开明有德,政权坚守礼制,才能治理好国家。好的政府有赖于力行礼制的中央政权和有道明君。孔子50岁左右时,曾担任鲁国的大司寇,辅佐鲁定公。虽然他在治理国家方面颇有成就,但他的政策因触动了鲁国三大家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孔子对鲁国十分失望,公元前497年他离开了鲁国,在中国北方各国游历了13年,拥护他的弟子们一直追随在他的身边。孔子周游列国,想要说服各国统治者接受并施行他的政治理念,但最终都失败了。
公元前483年左右,孔子回到了鲁国,安下心来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始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典文献,并为这些作品做注释。在他的众多学生当中,有72人深得他的思想精髓,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孔门七十二贤”。孔子死后,这些弟子记录并精心整理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论语》一书,用以传授给后人。
仁礼之道: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和礼治,以此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行为规范提供指导。孔子希望人们能够互敬互爱(特别是对老人和德高望重的人),并且尊重传统。他提出了仁(宽仁慈爱)和礼(遵从礼制)两项核心观念,在他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倡导君子应领会“仁”的精髓:“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认为,尊重以礼制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就能以积极的方式将社会中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君主以礼为核心治理社会,才能够稳固天命,安定政权。
![]()
文明传承: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孔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就像在《伟大的世界文明 中国(远古~1911)》中所写的提到的:
儒家思想对17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欧洲人都阅读过孔子的著作。
![]()
这幅版画上描绘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他的思想最初于16世纪由耶稣会的传教士们传到了欧洲。
儒家思想在很多东亚国家中影响深远。朝鲜李氏王朝是当时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国家,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制度,还影响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
![]()
这幅19世纪的日本画描绘了孔子与孩童谈话的场景。
![]()
南京夫子庙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仍然尊崇着它的精神内核:个体应当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分子,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思想的世界之旅,正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的缩影。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想要了解世界眼中的中国,不妨从《伟大的世界文明 中国(远古~1911)》开始。
《伟大的世界文明 中国(远古~1911)》
![]()
《伟大的世界文明 中国(远古~1911)》分为7个章节,以王朝更替为线索,讲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历史发展,连贯地呈现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书中配有大量各时期文物、艺术作品、古籍书影、舆图的高清珍贵图片,直观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诸多震撼细节。
![]()
编辑|王蕾雅
复审|李 鹏
终审|张弋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