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8日,刚结束辽沈战役的第四野战军,奉命停止休整,提前入关。
![]()
百万大军形成的滚滚钢铁洪流,令无数身经百战的铁血战将为之动容。
更有一位姓黄的将军,豪气干云的说:单凭我们四野,就能解放全中国!
这话虽然有失偏颇,但如果没有四野无私的支持,其他各大野战军,不要说发展,就是能否坚持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四野对三野的帮助,主要是武器弹药。
按照一般认知,东北通往华北有五条陆路通道。
近水楼台先得月,东北野战军的武器,应该优先供给华北野战军。
但是通过陆路运送物资,需要浪费大量时间,这五条路路况最好的是辽西走廊,也就是山海关到锦州的那条路。
冀东八路军16军分区曾克林部,于1945年8月16日从丰润县大王庄出发,直到9月5日才抵达沈阳,路上走了19天,而且行程的后半段,都是乘坐火车代步的。
而从苏北出发的新四军三师,竟然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抵达东北。
相比起陆路的长途跋涉,从山东走海路,只有一天的航程。
罗荣桓11月5日从山东龙口港登船,6日就在辽宁的貔子窝登陆了。
另外,随着四平保卫战和承德保卫战的失利,华北通往东北的陆上通道被全部切断。
到1946年十月张家口失守,华北解放区被一分为二,从而形成晋察冀、冀热辽以及东北地区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1947年4月,冀热辽主力八万多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这支部队,晋察冀首长本来是准备用来撕裂蒋军从塘沽到张家口的防线。
这道防线无法打破,东北野战军对华北野战军的支援,就无从谈起。
而山东野战军,因为海路的优势,得到了大量来自东北的支援。而这种支援,是从山东八路军从海路抵达东北时就开始了。
1945年11月,八路军山东五师和山东六师,在冀东曾克林部的协助下,取得了本溪湖剿匪战斗的空前胜利。
俘虏日籍土匪4000多人,其中包括前关东军8名中将,16名少将,佐官170多人,尉官470多人。
整个抗战时期,这批日军俘虏的成色是最高的,就连苏军看了都眼红。
于是洛维亚金中将提出“武器换俘虏”的建议。最终用13列车的军火,换取了这些俘虏。
这批军火共包括各种口径火炮1000多门,轻重机枪2000多挺。步枪5万多支,各种弹药上千万发。
换来的武器除了装备参战部队以外,东满临时指挥部参谋处长吴瑞林,还将武器颁发给了二十几支刚组建的地方武装。标准是机枪两挺,步枪50支,子弹1万发。
另外李运昌用这些武器组建了两个炮兵旅。
剩下的机枪800多挺,步枪2万多支,子弹500多万发,都由东满临时指挥部司令员萧华自作主张,装船运往山东解放区。
运往山东的武器,胶东的许世友部队截留一部分,其余的都运往临沂,装备了准备由此北上的新四军一师。
当时山东无战事,接收这批武器造成的影响,就是已经在路上,准备去东北的新四军一师,滞留在山东。
因为出发前战士们接到的命令,就是北上接收新武器。
![]()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而尚未在四平保卫战中恢复元气的东北民主联军,将枪械近1.8万支(挺)、掷弹筒167具、炮7门、枪弹近1400万发、炮弹4.5万多发、炸药110吨,还有一万箱炸药,通过海运送往山东。
8月19日,张云逸报告从胶东接收到从东北运来的武器,各类枪支8600多支(挺)、子弹190万发、炮弹3000发。
同年9月28日张云逸黎玉报告,9月收到军火:枪弹近1000万发、炮弹近3万发、炸药16万斤、各类枪支1.4万多支(挺)。
一个月后上级规定,华中野战军使用的枪弹,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解决。随即,东北民主联军向华中野战军运送各类弹药930万发,重机枪145挺,各类枪支1.4万支(挺),炸药80吨。
1947年8月15日东北局报告发华东及晋冀鲁豫军火:野炮弹1.5万发、榴炮弹5000发。
10月23日,罗荣桓宣布向山东野战军运送各类子弹3,000多万发。
为了保证稳定的武器弹药供应,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7月,在大连甘井子区海茂街,投资兴建大连建新公司。
不料山东战局急转直下,公司尚未投产,华东野战军因为财政困难,只得向东北局求援。
从1948年1月开始,东北局承担建新公司全部投入,制造出来的武器弹药全部运华东。
常言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黄大将曾经说过:“我们造枪弹,一发山炮弹就要200多斤高粱米,一发野炮弹,要300斤高粱米。一个榴弹炮,就要400多斤高梁米。
东北野战军给了华东野战军多少炮弹,已经难以做出准确统计,仅淮海战役就消耗了20多万发炮弹,子弹数以亿计,还有900多万枚手榴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许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原因。三野在战争中的弹药消耗量是惊人的。
仅淮海战役消耗的弹药量,就超过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总和。
![]()
四野对一野的支持,主要来自于人员和装备。
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下辖5个军共12个师,总兵力,116957人。这其中不包括自组建以来,一直在山西配合华北野战军作战的第七军1.1万人。
1949年6月,第一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12个军,35个师,总兵力344675人。这其中包括太原战役结束后,从华北野战军划拨给一野的第十八兵团83598人,第十九兵团99317人。
以及第七军14522人。
而一野增加的二十几万兵力,绝大多数来自于平津战役时,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
包括第13、16、31、92、94、101军,以及重建的第35、104军,共计24个步兵师。以及1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1个工兵团、1个通信团和1个铁甲列车总队。总兵力258,700人(包括投诚8700人)。
接受改编的部队先被编成独立师,例如国民党军29军的三个师,分别编为独立第53、第55和第57师。94军的三个师,改为独立第21、第24和29师。骑兵师改编为骑兵独立第五师等等。独立第311师,改编为独立第88师。
为什么要提一下这个师,因为这个师战斗力很强。与辽沈战役中,在塔山被打残的那个独立95师齐名。
首先这个311师拒绝接受改编,差点与四野的第45军兵戎相见。后来迫于压力接受改编,结果在丰台火车站登车前,又有一个营和两个机枪排反悔了,带枪逃进西山落草为寇。
另外在平津战役中,还有国民党军232510人被俘虏。这其中绝大多数经过教育,编成若干个解放团。
1949年3月中旬,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基本完成了对新建独立师和解放团的甄别教育。剔除了一部分兵痞、难以改造的兵油子,以及思想顽固的军官后,被留下来合格的战士,总兵力45万以上。
期间四野从其中抽调了18万多人。除了补充12个主力纵队,使每个主力纵队兵力都达到六万以上。另外还组建了铁道兵团,总兵力6.6万人。特种兵指挥部,下辖两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师。三个高射炮团,三个工兵团。总兵力5.1万多人。
剩余的27万人,都被编入华北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例如改编后的独立第53师,拆散后被编入华北野战军第67军;独立第55师,编入第66军;独立第57师,编入第64军。
一野原属两个兵团,共补入新兵3万名左右,主要以炮兵和工兵为主。
之所以补充兵力不能一步到位,是根据第四野战军以往的经验,补充新兵的数量,最高不能超过老部队的25%。
如果比例太高,就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尤其是基层军官,容易被补入太多的新兵架空。
华北野战军貌似超过了这个比例。
1948年10月,华北野战军发起太原战役,动用三个主力纵队,三个独立旅,以及西野七纵,总兵力8万人。
当时七纵兵力1.1万人,实际参战的华北野战军七万多人。
1949年1月,华北野战军7个纵队,与四野先行入关的四纵联合作战。
华北野战军7个纵队总兵力13万人。这其中不包括配合中原野战军作战的,华北野战军第14纵队1.4万人。
平津战役后,除14纵以外,上述各部队被划分为第18、19 、20兵团。
4月,上述三个兵团集结30万大军,在一野七军,和四野炮兵一师的配合下,对太原发起总攻。
![]()
三个兵团的兵力从20万扩充到30万,扩编新兵达到50%,远超了25%的规定范围。
可事实是,当时参加总攻太原的第18兵团,兵力并未达到10万人。
在华北野战军的三个兵团中,第18兵团开始时实力是最雄厚的。
太原战役开始时,这支部队的牺牲太大,仅攻占太原外围的四大要塞,就牺牲了8500多人,注意!是牺牲。
按照平时战场上亡一伤三的正常比例。攻城部队伤亡人数已经超过33,000人。
这还仅仅是攻占四大要塞时损失的兵力,如果再加上之前伤亡的人数,攻城部队损失兵力已经过半。失去了发动新的攻势的能力,只能和太原守军形成对峙状态。
由于战斗中伤亡太大,第十八兵团在补充新兵时,每个军只补入了一个兵力4500人左右的独立旅。另外第四野战军还支援了三个军直炮兵营,和一个重炮团,兵力5000人左右。
从而第十八兵团的兵力达到83598人。是华北野战军三个兵团中实力最弱的。
而原先较弱的第19兵团,不但扩编了三个独立师的步兵,还拥有了三个军直炮兵团,以及兵团司令部直属的重炮团。三个军直工兵营。一个兵团直属骑兵师,以及一个战车团,总兵力达到10万人。一跃成为第一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兵团。
相比起兵员的扩充,武器装备的更新,更是战斗力的表现。
平津战役前夕,华北野战军一个主力团才装备三挺轻机枪。而东北野战军四纵32团二营,重机枪就装备了九挺,还有九门迫击炮。
四野一个营的火力,比华北野战军一个主力纵队装备的火力都猛。
也正因如此,一位看过四野作战的华北野战军营长,由衷地感叹道:就在我们一个营还在犹豫时。人家四野一个排就冲上去,不但能冲开敌人的防线,还能守得住突破口。
仅仅几个月后,得益于平津战役的胜利。第一野战军的装备也焕然一新。
还是那位营长,已经是一野炮兵团的营长了,他摸着105榴弹炮的炮管,乐得合不拢嘴。
别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笑着回答:鸟枪换炮,就这感觉。
除了一野和四野吸纳了部分改编部队后,还有大量被改编的部队滞留在华北,他们有了新的番号:补训兵团。
下辖九个教导师,六个独立师、三个独立旅,三个骑兵师,另外第20兵团的八个师,和第70军的两个师,也被编入补训兵团序列。总兵力超过30万人。
其实补训兵团已经是各大野战军最大的兵力储备基地,只要战争需要。这些部队随时可以出发,奔赴前线。
![]()
第一野战军正是有了来自于四野无私的人力、物力支持。有了补训兵团这个用之不竭的坚强后盾,才有了横扫大西北的实力和决心。
相比起第一、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得到第四野战军鼎力支持,时间稍微晚了一些,但力度却是最大的。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2月14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二野首长就致电军委,请求四野先遣兵团停止休整,火速南下支援渡江战役。
原来二野大军在长江北岸的棕阳至望江段,作为渡江战役的突破口。
但桂系白崇禧部30多万人,在河南的驻马店,信阳、确山一线设防,严重威胁二野渡江大军的右翼。这也成为渡江战役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时无论是二野还是三野,都没有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把握。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兵强马壮的四野来完成。
此时的四野,刚完成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按常理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休整。
但是四野首长接到命令后,没有任何的迟疑,迅速完成部队集结,先遣兵团于2月25日踏上南下的征途。
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强行军,相继攻克了白崇禧集团重兵盘踞在河南的各重要据点,于4月中旬抵达长江北岸,彻底解除了白崇禧集团对二野侧翼的威胁。从而保证了渡江战役的如期举行。
先遣兵团所向披靡,也让二野部队认识到了四野战斗力的强悍。因为他们在电报中一直强调,白崇禧集团战斗力出众,先遣兵团兵力不能低于40万,才能确保胜利。
实际上先遣兵团只有两个军共12万人。
5月14日,四野发起二次渡江战役,正式踏上江南的土地。
10月14日衡宝战役胜利结束,进军大西南的二野部队进入两湖地区。
此时二野首长提出,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使用四野番号。
![]()
挺进大西南战斗中,四野共出动4个军共11个师,外加第47军军部直属部队,总兵力19万人左右。
其中四野第38军的两个师3.3万人,配合二野13军2.9万人举行滇南战役。最终取得歼敌2.8万人的胜利。
大西南战役中,二野参战主力部队第三和第五兵团,共6个军14.4万人。
四野部队在战斗中歼灭了战斗力最强的宋希濂所部主力,并在一野十八兵团9万多人的配合下,在成都战役中,协助二野的第10、16两个军6.1万人,歼灭胡宗南主力部队20多万人。
除此之外,在广东战役中,四野战斗力最强的第15兵团(含第41 43 44军),交给二野战斗力最强的第四兵团指挥。
随着战局发展,第41 43两个军进入广西作战。
只有第44军击败驻守广九线的蒋军第109军后,继续向东追剿残敌,其先头部队于10月20日抵达潮安。
盘踞在15公里外潮州的胡琏紧张万分,他虽然名义下有两个军,但都是东拼西凑的乌合之众,总兵力还不到2万人。另外四野的威名,也足以让他放弃任何抵抗之心。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第44军突然收到四兵团首长的命令,回师阳江,参加两阳战役。
此时猥集在阳江、阳西一带的蒋军有四万多人,分别来自29个不同的作战单位,战败重组的次数,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
![]()
当时在两阳地区的是二野四兵团的三个军,用8万多主力部队攻击四万乌合之众,这是稳操胜券的战斗。调44军千里回援,实际上是多此一举。
结果44军尚在半路上,两阳战斗已经结束。
侥幸逃过一劫的胡琏,心悸之余,于10月23日主动放弃潮州,率部撤往金门。
第44军贻误战机,致使兄弟部队蒙受重大损失,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难辞其咎。
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被撤销,成为第四野战军中,第一个被取消番号的主力纵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