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文物局指导下,由安徽省博物馆协会主办,安徽日报客户端、蚌埠市博物馆协办的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宣传活动圆满收官,100件/套承载安徽深厚历史记忆的文物入选安徽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名单。
其中,安庆共11件/组入选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名单。
![]()
一起解锁安庆入选藏品
安庆博物馆
越王丌北古剑
![]()
越王丌北古剑是现存越王剑中铭文最多的古剑,也是吴越地域融合的重要见证,其工艺精美,反映了战国时期较高的青铜铸造和错金银工艺水平,它的存世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技术的革新浪潮,为解读越国宗法制度、权力符号提供了关键物证。
安庆博物馆
太平天国时期天朝圣库砝码
![]()
这件砝码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块太平天国时期制造的度量衡标准器,它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安庆近代历史的风云,更是填补了太平天国时期度量衡制度实物资料的空白。
桐城市博物馆
清姚鼐临枯树赋、缙云三帖轴
![]()
纵28厘米、横42厘米。绢本,行书。
原为两页,现被装裱在同一立轴上。第一页为节临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枯树赋》。第二页为节临唐代书法家李邕《缙云三帖》。后款为“临李北海《缙云三帖》。嘉庆元年九月十三日,秋雨初晴,于钟山书院为引恬贤友仿唐人书。鼐”,钤“姬传”“姚鼐”朱文印。
此作品是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于嘉庆元年(1796)所作。姚鼐的书法以帖学为宗,初师董其昌,后法王献之。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将姚鼐的书法作品放在“逸品下十六人”中,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
怀宁县博物馆
唐打马球图镜
![]()
一级文物。八出菱花形。半球纽。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边缘饰葵花形边框,为主纹饰区,饰四骑士骑马绕镜纽奔驰,四骑士姿态各异,均手持前端呈月牙形的鞠杖,作击球状,四马间饰以折枝花和小山。外区饰折枝花和蜂蝶图案。通体“黑漆古”包浆,镜面微凸,光可鉴人。打马球是盛行于唐代贵族中的一项体育运动,亦见于唐代壁画和文学作品中。打马球纹镜主要流行于盛唐时期,存世较少。
潜山市博物馆
战国方形格状花叶纹铜镜
![]()
于2005年在潜山彰法山战国墓出土。方形,三弦纽,八连弧纹纽座,座外均匀伸出四叶纹。羽状纹地。6条双线纵横相交将镜背分为16个大小不等的方格与长方格,各交汇点处除纽座外各置一圆形花蕊的花朵,花纹繁缛,宽缘微卷。边长10.5厘米,厚0.5厘米,它打破传统铜镜单一主题纹饰的格局,形成“几何秩序”与“自然生机”的对比,是战国“抽象理性”与“浪漫主义”并存的审美体现。
潜山市博物馆
战国廿四年上郡守臧戈
![]()
于1998年在潜山市彰法山战国墓出土。援上扬,中起脊,双面有刃。阑侧三长方穿。末端向上呈弧状,上下及末端有刃。近锋处随葬时已断残。内两面铸刻铭文22字,一面近穿处铸阳文隶书“上”字,右上侧阴刻小篆“徒”字,一面阴刻小篆“廿四年上郡守臧造高奴工师竈丞申工隶臣渠”,体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军事工程质量监管制度非常健全,是“物勒工名”制度典型案例,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工业标准化与问责制,它为研究古代战争史和铸造史、文字史提供了珍贵史料依据。
岳西县文物保护中心
元青白釉人物建筑瓷枕
![]()
瓷枕全长32厘米,宽15厘米,高18厘米。胎质洁白、莹润光亮,给人以清雅之感。枕身为雕塑彩棚戏台,四面各有演出场景,内塑人像共计十八尊。瓷枕镂雕精致,集建筑、舞台与瓷塑艺术于一体,表现出元代戏剧艺术的面貌及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工艺,既是珍贵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资料。
太湖县博物馆
元青花牡丹纹执壶
双雁穿菊纹盘
缠枝纹盏
![]()
![]()
![]()
此成套数的元代青花瓷,在皖西南地区较少出现,造型上独一无二,其时代价值凸显于元代瓷器工艺巅峰之代表。历史价值方面,承载着元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提供珍贵实物资料。艺术价值方面,其纹饰细腻繁复,釉色晶莹剔透,展现了元代青花瓷的独特魅力与高超技艺。科学价值体现在其制作工艺与材料研究上,为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提供重要参考。活化利用方面,此三件套可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吸引全球观众,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其独特艺术风格与历史底蕴,必将成为激发创意、传承文化的宝贵资源。此套元青花瓷器曾参加过北京友谊博物馆及安徽博物院新馆开馆等多次展览。
望江县博物馆
宋代青白瓷箫
![]()
宋代青白瓷箫出土于望江县城郊护城村宋代墓葬。这支瓷箫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均匀透亮,造型优美,胎质匀薄而又坚实,完好无损,通长20厘米,一端稍粗,口径2.5厘米,一端稍细,口径2厘米,一侧有小孔五个,排列整齐,间距相等,另一侧有小孔一个。这件北宋青白瓷箫不仅造型别致美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还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望江县博物馆
商铜兽面纹夔龙扁足铭文圆鼎
![]()
商铜兽面纹夔龙扁足铭文圆鼎整体造型庄重威严,鼎腹饱满如半球,展现了商代圆鼎的经典特征。它的双耳微微外撇,既便于抬举,又赋予了器物挺拔之势。最令人惊叹的是三条扁长的夔龙足,龙头向上,龙口稳稳托住鼎底,龙身蜿蜒化为足干,尾部尖细上翘。这种将神话生物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设计,正是商代青铜艺术的奇思妙想。作为商代礼器,这件青铜鼎不仅是祭祀祖先、宴飨诸侯的重要器具,更是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它的铸造工艺复杂而精密,展现了商代范铸技术的水平。
宿松县博物馆
宋青白釉仙人吹笙壶
![]()
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北宋瓷质酒器。通高19.3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9.5厘米,为仙人吹笙造型。取材于《列仙传》王子乔吹笙凤鸣神话故事。王子乔为春秋时期周灵王之子,擅长吹笙,每当他吹笙学鸟鸣时,便会有凤鸟从天而降,随其笙鸣起舞。该酒壶壶口开于人头发髻顶端,口沿饰羽冠,脑后至肩部以两根飘带并列为壶把。直流,塑成笙状,笙于人嘴之间由一细吹管相连接,双手捧笙以固流。人身以刻划纹勾勒成袍服为壶腹,溜肩,直筒,下端饰两点为双足,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其发髻、笙管、双足处饰黄褐色彩釉,开片。江西景德镇窑烧造。1994年宿松县城东郊天圣三年﹙1025年﹚宋墓出土。
▌来源:安庆文旅
▌责编:木子 小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