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河叫什么
鸭绿江与图们江:中朝友谊的见证者与文明的纽带
![]()
在东亚大陆的东北部,两条蜿蜒的江河如绿色丝带般联结着中国与朝鲜,它们就是鸭绿江与图们江。这两条天然界河不仅划定了两国的地理边界,更在数千年的岁月中,见证了中朝两国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友谊,成为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意义的精神象征。深入探寻这两条界河的内涵,便能读懂中朝关系的历史密码与时代价值。
![]()
一、地理坐标:两条界河的自然禀赋与边界意义
鸭绿江与图们江同为中朝两国的法定界河,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构成了两国边界的天然标识。
鸭绿江发源于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吉林、辽宁两省,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附近注入黄海,全长 795 公里,流域面积达 6.19 万平方公里。这条江的名字源于江水清澈时呈现的碧绿色,恰似野鸭脖颈的羽毛色泽,故而得名。作为中朝边界的西段界河,鸭绿江的河道走向明确了两国在辽东地区的边界线,其中下游河段因水量充沛、水流平稳,成为两国往来的天然通道。江面上,两国船只自由航行,船员们相遇时的招手致意,生动诠释了 “友谊之江” 的内涵。
图们江则发源于长白山主峰东麓,流经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和朝鲜咸镜北道,最终注入日本海,全长 525 公里,流域面积 3.31 万平方公里。“图们” 在满语中意为 “万水之源”,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作为多条支流汇聚而成的水系特征。作为中朝边界的东段界河,图们江不仅划分了两国的东部边界,其流域内的湿地、森林还构成了重要的生态屏障,维系着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从国际法角度看,这两条界河的边界地位早已通过条约明确。1962 年中朝两国签订的《中朝边界条约》,详细规定了以鸭绿江、图们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的划分原则,既尊重了天然地理屏障的客观事实,也体现了两国相互尊重的外交智慧。这种以自然江河为界的划分方式,既避免了人工边界的生硬割裂,更孕育了 “一衣带水” 的邻里情谊。
![]()
二、历史印记:战火与和平中的精神传承
鸭绿江与图们江的波涛中,沉淀着中朝两国共同抵御外侮、守望相助的历史记忆,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近代以来,两条界河见证了两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鸭绿江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雄赳赳,气昂昂” 奔赴前线的出发地。当时,鸭绿江上的桥梁既是军事运输的生命线,也是中朝军民并肩作战的象征。92 岁的志愿军文艺战士刘吉惠回忆,当年她跨过鸭绿江后,与朝鲜舞蹈演员相互学习技艺,用文艺作品鼓舞士气,这种战地情谊成为她一生难忘的记忆。如今,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一件件与鸭绿江相关的展品,如渡江工具、桥梁构件等,都在诉说着那段 “同生死、共命运” 的岁月。
在和平年代,界河两岸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友谊的基因。鸭绿江上的 “中朝友谊桥” 便是最好的见证。这座建成于 1943 年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原称鸭绿江上桥,1990 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40 周年,由中朝两国共同命名为 “中朝友谊桥”。桥长 940 余米,连接着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成为两国友谊的标志性建筑。每年,无数游客来到桥头,凝视着这座承载历史的桥梁,感悟中朝友谊的深厚底蕴。
图们江流域同样留存着友谊的印记。近代史上,这里曾是两国人民互通有无、相互支援的通道,许多朝鲜民众通过图们江流域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民众共同生活、劳作,形成了交融共生的民俗文化。这种在历史考验中形成的情谊,成为两国关
![]()
系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人文交融:界河滋养的文明共生图景
在鸭绿江与图们江的滋养下,中朝两国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民俗文化景观,从饮食到艺术,从日常交往到非遗传承,处处彰显着 “民心相通” 的温暖底色。
饮食文化的交融最为生动。在丹东的安东老街,“金珠打糕店” 的捶打声常年不绝。打糕是朝鲜族的传统美食,每逢重要节日必不可少。传承人金珠将家族技艺与丹东特产结合,开发出草莓、蓝莓等新式打糕,既保留了 “边捶打边喊吉祥话” 的传统仪式,又融入了中国地方特色。这种改良并非个例,在丹东的餐馆里,融合了东北风味的朝鲜族拌冷面、烧烤架上的大黄蚬,与地道的石锅拌饭、辣白菜相映成趣,成为两国饮食文化碰撞的美味结晶。
艺术与文化交流更显深厚。朝鲜油画以其精湛的写实手法深受中国民众喜爱,丹东新区美术馆多次举办 “中朝艺术家联展”,让两国画家得以同台创作、相互借鉴。在中朝文化展览馆内,3.2 万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朝鲜艺术家的油画、版画以及手工艺品,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夜晚的鸭绿江边,常常能听到两岸相互传唱的歌曲 —— 江这边飘来朝鲜风格的旋律,对岸则传出用朝鲜语演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相通,心意相连。
非遗传承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金珠连续 8 年举办公益课堂,走进校园传授打糕制作技艺,让更多中国孩子了解朝鲜民俗;朝鲜的 “春香” 化妆品品牌在丹东成为 “网红”,从护肤品到人参香皂,这些带着朝鲜文化印记的商品,通过鸭绿江两岸的贸易往来走进中国百姓生活。正如朝鲜影片《兄弟之情》所唱:“鸭绿江啊,和你一样中朝友谊永不变”,文化的交融让友谊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
四、发展动脉:新时代的经贸与生态价值
进入新时代,鸭绿江与图们江不仅是友谊的象征,更成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生态共建的重要纽带,彰显着务实合作的现实意义。
在经贸领域,界河两岸的通道作用愈发凸显。中朝友谊桥作为公路铁路两用桥,承担着两国大部分的货物运输,成为贸易 “大动脉”。走进丹东国际商贸城,朝鲜的酒水茶饮、护肤品、艺术画作等商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邹明月介绍,这些商品不仅受到本地消费者喜爱,更吸引着中外游客。据统计,仅丹东地区的朝鲜商品年销售额就保持着稳定增长,而中国的机电产品、日用品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朝鲜市场,形成了互补共赢的贸易格局。
文旅合作成为新的增长点。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登上山顶可远眺对岸朝鲜的田畴农舍;“一步跨” 景观处,中朝边界仅一溪之隔,独特的边境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丹东鸭绿江马拉松被誉为 “最美边境线上的马拉松”,多年来持续吸引朝鲜选手参赛,运动成为两国民众交流的新桥梁。这些文旅活动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更让两国人民在近距离接触中加深了了解。
生态保护的跨国合作更显长远眼光。鸭绿江与图们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东北亚重要的生态屏障。中朝两国在鱼类保护、水质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共同守护着这两条 “母亲河” 的生态健康。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既保障了流域内民众的生产生活,更体现了两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
结语:界河不息,友谊长青
鸭绿江与图们江的流水,穿越千年岁月,见证了中朝两国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厚联系。从地理边界到精神纽带,从战争记忆到和平篇章,从文化交融到经贸合作,这两条界河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自然本身。它们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载体,是民心相通的文化桥梁,更是未来合作的发展动脉。
如今,鸭绿江上的船只依旧往来不息,图们江畔的民众依旧守望相助。这两条奔流的江河昭示着:中朝友谊如同这江水般,历经岁月冲刷而愈发深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它们将继续见证两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书写更多关于友谊与发展的新篇章,让 “一衣带水” 的佳话永续流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