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过去六七个月里,因项目调研需要,江浙沪范围内的多数二线城市几乎被走了一遍。
从南京江宁的商业中心到宁波老城的小巷餐馆,实地探访的店铺数量不断累积,逐渐浮现出一个明确判断:对普通创业者而言,二线城市的商业环境比一线城市和县城都更务实、更具可行性。
![]()
不钻牛角尖
先看人们普遍向往的一线城市,许多互联网行业的员工虽拿着月薪三四万甚至更高的收入,表面光鲜亮丽,实则生活节奏紧张得令人窒息:每月房贷几乎吃掉一半工资,再扣除房租与通勤开销,手头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极为有限,日常消费自然难以轻松。
更关键的是,这类高薪岗位的职业生命周期非常短暂,35岁之后职场前景充满变数,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餐饮领域,频繁上演“网红店三个月即倒闭”的戏码:一线消费者眼界宽、选择多,口味更新速度堪比翻页,今天为装修风格打卡,明天就被新晋热门吸引而去。
![]()
不少创业者刚投入大量资金完成门店装潢,便迅速遭遇热度下滑,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循环极少有人能长期承受。
再来看被社交媒体反复渲染的县城市场,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县城面临人口持续外流,年轻人纷纷涌向地级市或省会,本地整体购买力明显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优质就业机会集中于体制内,而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能够催生中高收入人群的产业难以落地生根。
![]()
缺乏稳定且具备消费能力的人群支撑,所谓的中高端业态如精致小酒馆、西式餐厅往往只能赢得口碑,却无法实现盈利,“叫好不叫座”成了常态。
相较之下,二线城市的综合优势愈发突出。像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这些经济活跃的“新一线城市”,既拥有国家政策扶持的外贸与先进制造业,又能持续孕育稳定的中产阶层。
同时生活成本显著低于一线城市,住房压力减轻后,居民的消费意愿反而更加旺盛。换言之,这里既有“愿意花钱”的群体,也有“可持续经营”的生意空间,正是创业最理想的温床。
![]()
南京的热闹
在走访过程中,南京展现出的商业活力尤为引人注目。谁能想到,2024年全国销售额最高的商场并非来自北京或上海,而是南京德基广场?
其全年销售额高达245亿元,一举超越北京SKP,首次登顶中国“店王”宝座;年客流量达到3380万人次,远超北上广深众多老牌顶级商场。
有同行特意选在周一上午前往考察,原以为工作日人流稀少,结果地下停车场绕行三圈才勉强找到车位。
![]()
更有意思的是,商场内部一处设计独特的洗手间竟成网红打卡点,游客排队拍照,俨然成为一处小型旅游景点;负一层某烘焙品牌更是火爆,晚上九点所有商品已售罄,店员透露单月营收接近百万元。
与一位本地餐饮经营者交流后才明白其中逻辑:德基的客流并不仅限于南京市内居民。作为江苏省会,苏北地区民众采购奢侈品或享用高端餐饮时,往往会首选南京。
再加上地理位置毗邻安徽,许多安徽消费者不愿长途奔波至上海,直接将南京视为主要消费目的地。这意味着,整个苏皖区域的消费能量在此交汇,人气旺盛几乎是必然结果。
![]()
一家寿喜锅品牌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老板收到德基入驻通知时激动不已,直言“只要能在这里开店,基本就不愁客流”。
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要么租金畸高,要么竞争白热化,很难提供如此稳定的经营预期。而南京兼具历史文化景点带来的游客流量,以及跨省消费人群的聚集效应,在餐饮与零售行业天然占据优势地位。
![]()
宁波的实在
如果说南京的繁荣是直观可见的繁华景象,宁波的商机则深藏于城市肌理之中。这座城市没有刻意打造网红标签,也不热衷炒作文旅概念,但一旦深入当地,便能切实感受到其雄厚的经济底蕴。
宁波舟山港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货物吞吐量榜首,高端制造业密集分布,产业链上下游孕育出大量高收入从业者,构成了本地消费市场的坚实基础。
宁波有一家名为“300杯”的本土菜系餐厅,据业内人士观察,其风格与知名餐饮品牌新荣记高度一致,延续了“中餐精细化、仪式感呈现”的路线,主打“中餐西做”理念,人均消费约200元,通常需提前两天预约才能订到位。
![]()
这背后折射出清晰的消费升级趋势:宁波消费者的关注点早已脱离“吃饱”的基本需求,转向对用餐体验、环境氛围的追求。只要产品品质过硬、场景营造到位,适度溢价完全被市场接受。
还有投资者在宁波开设的“桃花屋东楼”小酒馆,定位饭后微醺的“情绪价值消费”,起初担心此类非刚需业态运营困难,没想到开业后天天满座,复购率极高。
宁波商业的另一大特点是持久性强。走访多家门店发现,不少店铺开业已有五六年乃至十年以上,依然顾客盈门,生意稳定。
![]()
不同于一线城市常见“网红店昙花一现”的现象,这里的消费者更看重真实品质与口耳相传的信誉,只要产品扎实,就能建立起稳固的忠实客户群。
尤为可贵的是市场竞争相对温和,从业者不必陷入价格战或营销内卷,反而能专注于提升服务细节与出品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江浙地区的区域均衡发展常催生独特的商业生态。以江苏为例,尽管省内并无传统意义上的超一线城市,但2024年人均GDP已达160694元人民币,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约为2.27万美元,超过希腊,接近葡萄牙水平。
![]()
而近年来火爆出圈的“苏超”联赛,正是这一均衡实力的生动体现:不仅源于全省13个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还得益于官方巧妙利用“散装江苏”的网络梗进行趣味传播,并推动赛事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事实上,无论是南京强大的消费虹吸效应,还是宁波深厚的品质消费土壤,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二线城市为普通人提供了创业所需的“缓冲地带”,既避开了一线城市的高压内卷,又优于县城薄弱的市场需求。
![]()
结语
创业未必依赖前沿科技或巨额资本,开一家火锅店、小酒馆,甚至社区面包坊,只要精准把握本地消费心理,往往比在一线城市苦苦挣扎更有发展前景。
如今越来越多从北上广深返回二线城市的创业者,正用自己的行动验证这一点,不少人已做出亮眼成绩。
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设想?是偏爱南京的城市烟火气、欣赏宁波的务实风格,还是倾心于成都的闲适节奏、杭州的创新氛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也许下一程合作,就始于一次真诚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