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CAR疗法-全球研究与发展格局(2025)免费领取!
摘要:本文聚焦《Bioreactor Design Concepts for Viral Vaccine Production》第三章 “病毒疫苗生产的生物反应器设计理念”,从疫苗生产的细胞基础切入,系统解析生物反应器的选型依据、操作模式优化、关键工艺参数控制,以及疫苗生产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文中结合具体病毒疫苗(如流感、新冠疫苗)的生产案例,阐述生物反应器如何通过精准控制细胞培养环境,实现病毒高效增殖与疫苗安全产出,同时梳理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的优势与适用场景,为读者揭示生物反应器设计与病毒疫苗生产需求的深度匹配逻辑。一、病毒疫苗生产的细胞基础:细胞系选择与培养特性
病毒无法独立增殖,需依赖宿主细胞完成复制,因此宿主细胞系的选择与培养,是病毒疫苗生产的首要环节,也直接决定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方向。
1.1 常用疫苗生产细胞系及其特性
不同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需求不同,目前疫苗生产中主流的细胞系主要分为哺乳动物细胞、昆虫细胞等,各有明确的应用场景:
Vero 细胞:源自非洲绿猴肾细胞,是应用最广泛的疫苗生产细胞系之一。其优势在于无干扰素(IFN)产生能力,不会抑制病毒复制,且可贴壁或悬浮培养,适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灭活疫苗(如国药集团新冠疫苗)的生产。在生物反应器中,Vero 细胞常通过微载体(如 Cytodex-1)实现贴壁培养,或适应悬浮培养后在搅拌罐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增殖。
MDCK 细胞(Madin-Darby 犬肾细胞):属于上皮细胞,对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亲和力高,是流感疫苗(如 Flucelvax)生产的核心细胞系。MDCK 细胞可悬浮培养,在波浪式生物反应器或搅拌罐生物反应器中,能高效支持流感病毒复制,且病毒滴度高、抗原性好。
PER.C6 细胞:源自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可悬浮培养且无需血清,适用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如埃博拉疫苗、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产。该细胞系在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中可实现高细胞密度培养,大幅提升病毒载体产量。
CHO 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虽主要用于重组蛋白生产,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也可用于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如 HPV 疫苗)生产。CHO 细胞对营养需求明确,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稳定悬浮培养,适合在搅拌罐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生产。
HEK293 细胞(人胚肾细胞):常用于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慢病毒)的生产,具有转染效率高、病毒包装能力强的特点,在实验室研发和中试阶段应用广泛,可在波浪式生物反应器或一次性搅拌罐生物反应器中培养。
表 1:病毒疫苗生产常用细胞系及适用场景
![]()
1.2 细胞培养的关键需求:为生物反应器设计奠基
宿主细胞的培养特性直接决定生物反应器的核心设计参数:
贴壁细胞 vs 悬浮细胞:贴壁细胞(如 Vero 细胞)需附着在固体表面(如微载体、固定床基质)生长,因此需选择支持贴壁培养的生物反应器(如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搅拌罐生物反应器);悬浮细胞(如 MDCK、PER.C6 细胞)可在液体培养基中自由生长,适用范围更广,搅拌罐、波浪式、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均可使用。
血清依赖 vs 无血清培养:传统细胞培养依赖胎牛血清(FBS)提供营养,但血清存在批次差异大、潜在污染风险(如外源病毒)的问题。目前疫苗生产多采用无血清培养基,这要求生物反应器具备更精准的营养供给控制(如补料系统),避免营养不足导致细胞生长停滞。
高细胞密度需求:病毒复制依赖宿主细胞,高细胞密度可提升病毒产量。因此生物反应器需具备高效的氧气传递(如通气系统、搅拌设计)和废物移除能力(如 perfusion 系统),维持细胞长期稳定生长。
二、生物反应器选型:匹配病毒疫苗生产需求的 “精准选择”
生物反应器的选型是病毒疫苗生产的关键决策,需结合疫苗类型(如灭活疫苗、载体疫苗)、细胞系特性、生产规模等因素综合判断,核心是实现 “细胞生长需求” 与 “反应器功能” 的匹配。
2.1 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的优势与适用场景(1)悬浮培养生物反应器
适用于悬浮细胞(如 MDCK、PER.C6 细胞),核心优势是混合均匀、细胞接触营养充分,主要包括:
搅拌罐生物反应器(STR):通过搅拌器实现培养基混合与氧气传递,参数控制精准(温度、pH、溶解氧可实时调节),可扩展性强,可从几升扩展至数千升,是流感疫苗、新冠 mRNA 疫苗大规模生产的首选。例如,Novavax 公司利用 2000L 搅拌罐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蛋白新冠疫苗,通过优化搅拌速度(避免剪切力损伤细胞)和通气量,实现高细胞密度培养。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利用导流管形成循环流,无机械搅拌部件,剪切力低,适合对剪切敏感的细胞(如昆虫细胞)培养,可用于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生产,能减少细胞损伤,提升产物稳定性。
波浪式生物反应器:属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SUB),通过平台上下运动产生波浪式搅拌,无需机械部件,污染风险低、操作灵活,适合小规模研发或紧急疫苗生产(如新冠疫苗应急中试),最大容量可达 500L,且可快速切换生产批次。
(2)贴壁培养生物反应器
适用于贴壁细胞(如 Vero 细胞),核心是提供大比表面积供细胞附着,主要包括:
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以微载体、多孔纤维为固定基质,细胞附着在基质上生长,可实现高细胞密度(可达 10⁸ cells/mL),适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生产。例如,某生物制药公司利用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通过控制培养基流速和氧气供给,细胞密度较传统培养提升 3-5 倍,病毒产量同步增加。
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利用中空纤维分隔细胞培养区和培养基流动区,纤维提供大比表面积(可达 1000 m²/m³),且能高效传递营养和移除废物,适合长期培养(如病毒持续生产),可用于狂犬病疫苗生产,维持细胞稳定生长超过 2 周。
多层培养瓶/CellSTACK:属于小规模贴壁培养设备,通过多层结构增加培养表面积,适合实验室研发或小批量疫苗生产(如早期临床试验用疫苗),但规模化能力有限,工业生产中多作为种子细胞扩增设备。
(3)一次性生物反应器(SUB)的特殊价值
在病毒疫苗生产中,SUB 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适用于以下场景:
紧急疫苗生产:如新冠疫情期间,SUB 可快速搭建生产流程,无需清洁灭菌,缩短生产周期(从传统反应器的数周缩短至数天),满足应急供应需求。
多品种疫苗生产:SUB 可快速切换生产规模或产品类型,且无交叉污染风险,适合同时生产多种疫苗(如流感、狂犬病疫苗)的企业。
小规模研发与中试:SUB 体积灵活(从毫升级到数百升),可用于疫苗工艺开发阶段的参数优化,降低研发成本。
表 2:不同类型生物反应器的优势与适用疫苗类型
![]()
2.2 生物反应器选型的核心决策因素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需大量病毒颗粒,优先选择高细胞密度培养的反应器(如固定床、搅拌罐);载体疫苗(如腺病毒载体)需避免载体复制过程中的污染,优先选择 SUB;病毒样颗粒疫苗需维持颗粒结构稳定,优先选择低剪切力反应器(如气升式、波浪式)。
生产规模:实验室研发或小批量生产(如早期临床试验)适合波浪式、小型搅拌罐反应器;大规模生产(如千万剂级疫苗)适合大型搅拌罐、固定床反应器。
细胞特性:对剪切力敏感的细胞(如昆虫细胞)避免选择高搅拌速度的 STR;贴壁细胞需选择提供附着表面的反应器(如固定床、中空纤维)。
成本与效率:SUB 前期投入低但耗材成本高,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传统不锈钢反应器前期投入高但长期成本低,适合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
三、生物反应器操作模式优化:提升病毒产量的 “关键策略”
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模式直接影响细胞生长与病毒复制效率,目前主流的操作模式包括批次培养、补料分批培养、 perfusion 培养,各有适用场景,需结合疫苗生产需求选择或组合使用。
3.1 批次培养(Batch Culture)
批次培养是最基础的操作模式:将细胞与培养基一次性加入反应器,培养过程中不添加营养、不移除产物,待细胞生长至目标密度、病毒复制完成后,一次性收获。
优势:操作简单、污染风险低、易于控制,适合实验室研发或小规模生产(如早期疫苗工艺验证)。
局限性:营养消耗快,细胞生长后期易因营养不足或废物(如乳酸、氨)积累进入稳定期,病毒产量受限;无法实现高细胞密度培养。
应用场景:病毒疫苗研发阶段的工艺探索,或生产周期短、产量需求低的疫苗(如某些小众病毒疫苗)。
3.2 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
补料分批培养在批次培养基础上,根据细胞生长需求,阶段性补充营养(如葡萄糖、氨基酸),维持培养基中营养浓度在适宜范围,同时不移除产物。
优势:延长细胞对数生长期,实现更高细胞密度(较批次培养提升 2-3 倍);减少代谢废物积累,维持细胞活性,进而提升病毒产量;操作难度适中,适合中大规模疫苗生产。
关键优化点:补料时机与补料量需精准控制 —— 过早补料易导致营养过剩,浪费资源;过晚补料易导致细胞生长停滞。通常通过在线传感器监测葡萄糖、乳酸浓度,触发补料程序。
应用场景:流感疫苗、新冠灭活疫苗生产中广泛应用。例如,某企业生产流感疫苗时,采用补料分批模式,分 3-4 次补充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细胞密度提升至 5×10⁶ cells/mL,病毒滴度较批次培养提升 1.5 倍。
3.3 灌注培养(Perfusion Culture)
灌注培养是更先进的操作模式:通过细胞截留装置(如中空纤维过滤器、倾斜沉降器),在培养过程中持续添加新鲜培养基,同时持续移除含废物的培养液和产物(如病毒颗粒),细胞则保留在反应器内继续生长。
优势:实现长期高细胞密度培养(细胞密度可达 10⁷-10⁸ cells/mL),病毒产量大幅提升(较补料分批提升 3-5 倍);持续移除废物,避免产物抑制;可实现病毒的连续收获,适合需要大量病毒的疫苗生产。
关键技术:细胞截留装置是核心 —— 需高效保留细胞,同时避免堵塞。目前常用的有交替式切线流过滤(ATF)和切线流过滤(TFF),其中 ATF 通过 diaphragm 泵实现培养液循环,剪切力低,适合对剪切敏感的细胞(如 Vero 细胞)。
应用场景:新冠 mRNA 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大规模生产。例如,某公司利用 ATF 灌注系统的搅拌罐生物反应器生产新冠 mRNA 疫苗,细胞密度维持在 1×10⁷ cells/mL 以上,连续收获 7-10 天,病毒 RNA 产量较补料分批提升 4 倍。
![]()
图 1:生物反应器三种操作模式对比示意图
3.4 操作模式的组合应用
实际疫苗生产中,常结合多种操作模式优化流程。例如,流感疫苗生产可采用 “种子扩增阶段(批次培养)→ 大规模细胞培养(补料分批培养)→ 病毒复制与收获(灌注培养)” 的组合模式:
种子扩增阶段:用小体积批次培养扩增种子细胞,快速获得足量接种细胞;
大规模细胞培养阶段:用补料分批培养提升细胞密度,为病毒复制奠定基础;
病毒复制阶段:切换为灌注培养,持续补充营养、收获病毒,提升产量。
四、生物反应器关键参数控制:保障病毒疫苗质量的 “核心防线”
病毒疫苗的质量与安全性高度依赖生物反应器的参数控制,需实时监测并精准调节物理参数(温度、pH、搅拌速度)、化学参数(溶解氧、营养浓度、废物浓度)和生物参数(细胞密度、细胞活力),确保细胞稳定生长与病毒高效复制。
4.1 物理参数控制(1)温度
不同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哺乳动物细胞(如 Vero、CHO 细胞)最适温度为 37℃;昆虫细胞(如 Sf9 细胞)最适温度为 27-28℃;病毒复制阶段的温度可能需调整(如流感病毒复制最适温度为 33-35℃)。
控制方式:生物反应器通过夹套或水浴加热 / 冷却,配合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精度控制在 ±0.1℃。
关键影响:温度过高会导致细胞蛋白质变性、死亡;温度过低会抑制细胞代谢,减缓生长与病毒复制。例如,新冠病毒复制对温度敏感,37℃下病毒滴度较 33℃低 20%-30%,因此生产中需在病毒接种后将温度下调至 33℃。
(2)pH 值
哺乳动物细胞最适 pH 为 7.2-7.4,昆虫细胞为 6.2-6.8。pH 值影响细胞酶活性、细胞膜通透性,进而影响营养吸收与病毒复制。
控制方式:通过添加酸(如 HCl)或碱(如 NaOH、NaHCO₃)调节,同时利用 CO₂通气辅助稳定 pH(CO₂溶解后形成 H₂CO₃/HCO₃⁻缓冲对)。
关键影响:pH 过高(>7.6)会导致氨中毒;pH 过低(<7.0)会抑制细胞呼吸链功能。例如,Vero 细胞培养中,pH 低于 7.0 时,乳酸生成量增加,细胞活力下降,病毒产量降低 15%-20%。
(3)搅拌速度
搅拌速度影响培养基混合均匀性与氧气传递效率,需平衡 “混合效果” 与 “剪切力损伤”:
悬浮细胞:搅拌速度通常为 50-150 rpm,如 MDCK 细胞搅拌速度控制在 80-100 rpm,既保证混合均匀,又避免剪切力损伤细胞。
贴壁细胞(微载体培养):搅拌速度需更低(30-80 rpm),防止微载体碰撞破碎,如 Vero 细胞微载体培养中,搅拌速度控制在 50 rpm 左右。
4.2 化学参数控制(1)溶解氧(DO)
细胞有氧呼吸需氧气,溶解氧是细胞生长与病毒复制的关键参数:哺乳动物细胞最适 DO 为 30%-50% 空气饱和度;病毒复制阶段 DO 需求可能更高(如流感病毒复制需 DO>40%)。
控制方式:通过通气系统(如多孔曝气石)通入空气或纯氧,配合搅拌提升氧气传递效率;DO 传感器实时监测,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增加通气量。
关键影响:DO 过低(<20%)会导致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抑制生长;DO 过高(>80%)可能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与病毒。
(2)营养浓度
核心营养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谷氨酰胺,需维持在适宜范围:
葡萄糖:浓度控制在 2-5 g/L,过低导致能量不足,过高导致乳酸积累;可通过补料系统阶段性补充,或采用 perfusion 系统持续供给。
谷氨酰胺: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关键氨基酸,浓度控制在 0.5-2 mmol/L,过低会抑制细胞生长,过高会导致氨积累(谷氨酰胺分解产生氨)。
(3)废物浓度
主要废物包括乳酸(葡萄糖代谢产物)和氨(氨基酸分解产物),需控制在安全范围:
乳酸:浓度 < 2 g/L,过高会降低培养基 pH,抑制细胞代谢;可通过控制葡萄糖供给(如补料分批)或 perfusion 系统移除。
氨:浓度 < 2 mmol/L,过高会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可通过选择低氨生成的氨基酸类似物(如谷氨酰胺替代物)或 perfusion 系统移除。
4.3 生物参数监测(1)细胞密度与活力
细胞密度:通过细胞计数仪(如台盼蓝染色法)或在线传感器(如电容传感器)监测,反映细胞生长状态,是判断 “何时接种病毒” 的关键依据 —— 通常在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期(如 Vero 细胞密度达 2×10⁶ cells/mL)接种病毒,此时细胞代谢活跃,能高效支持病毒复制。
细胞活力:通过台盼蓝排斥法或荧光染色法监测,活力 > 90% 为正常,<80% 需调整培养条件(如补充营养、降低温度),否则会影响病毒产量。
(2)病毒滴度
通过蚀斑实验、TCID₅₀(50% 组织培养感染剂量)等方法监测,反映病毒复制效率,是判断 “何时收获病毒” 的核心依据 —— 通常在病毒滴度达到峰值(如流感病毒滴度达 10⁸ TCID₅₀/mL)时收获,避免后期病毒颗粒降解。
五、疫苗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从反应器到成品的 “安全保障”
病毒疫苗的质量与安全性是生产的核心目标,需贯穿从生物反应器操作到成品灌装的全流程,核心包括污染控制、产物纯化、质量检测三大环节。
5.1 污染控制:避免外源微生物混入
污染是疫苗生产的重大风险,可能导致批次报废,需从源头防控:
无菌操作:生物反应器需具备完善的无菌系统(如蒸汽灭菌、在线灭菌);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规程(如穿戴无菌防护服、使用无菌耗材);一次性生物反应器(SUB)因使用后丢弃,可彻底避免交叉污染。
环境控制:生产车间需划分洁净区(如 A 级:灌装区;B 级:反应器操作区),通过空气过滤(HEPA 过滤器)、正压通风控制环境微生物数量。
原料质控:培养基、血清、细胞种子需经过严格检测,确保无外源病毒(如支原体、逆转录病毒)、细菌、真菌污染。
5.2 产物纯化: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抗原
从生物反应器收获的培养物含细胞碎片、杂质蛋白、核酸等,需通过多步纯化工艺获得纯病毒或抗原:
澄清:通过离心、深度过滤去除细胞碎片和大颗粒杂质;
纯化:通过层析(如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去除杂质蛋白、核酸;
浓缩:通过超滤浓缩病毒或抗原,提高浓度;
灭活(针对灭活疫苗):通过甲醛、β- 丙内酯等化学试剂灭活病毒,确保无感染性,同时保留抗原性。
例如,新冠灭活疫苗纯化中,采用 “离心 + 深层过滤 + 离子交换层析 + 超滤浓缩” 的流程,纯度可达 95% 以上,杂质蛋白含量 < 0.1%。
5.3 质量检测:确保每一批次疫苗合格
疫苗成品需通过严格检测,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如 WHO 标准),核心检测项目包括:
纯度:检测杂质蛋白、核酸含量,确保无外源污染物;
效价:检测抗原含量与免疫原性(如通过 ELISA 检测抗原浓度,动物实验验证免疫保护效果);
安全性:检测无菌性、无热原性(如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无外源病毒;
稳定性:通过加速稳定性实验(如 37℃放置 2 周)验证疫苗在储存期内的质量稳定性。
六、总结
生物反应器是病毒疫苗生产的 “核心装备”,其选型、操作模式与参数控制,直接决定疫苗的产量、质量与安全性。在实际生产中,需以 “细胞特性 - 病毒需求 - 生产规模” 为导向,选择匹配的生物反应器类型,优化操作模式(如补料分批结合 perfusion),并通过精准控制温度、pH、溶解氧等参数,为细胞生长与病毒复制创造最佳环境。同时,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污染防控、产物纯化、质量检测)是疫苗安全的 “最后防线”,需贯穿生产始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反应器将朝着更智能化(如 AI 参数优化)、更可持续(如循环经济设计)的方向演进,为病毒疫苗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更强支撑。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