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现代常见、多发、易复发的急难重症,它与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现代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心血管疾病的起因和关键,是心血管变窄了。
心血管作为全身血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运送、传递的重任,它最怕“窄”、“堵”、“破”,而我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加上遗传、环境、年龄等影响,会导致心血管逐步变窄,带来许多健康隐患。
科学家们针对心血管狭窄突出问题,先后开发出多种药物、手术等手段,尤其是4种手段,是在药物难以奏效时的“管用招数”。
![]()
这4种手段分别是球囊、药物球囊、心脏支架、心脏搭桥,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区别?一些人没搞明白,医生带你了解一下。
1、球囊
一种可膨胀的高分子材料冠状医疗器械,发明于1977年,它如同一个小型气球,通过一根很细的导管,由医生操作,沿着血管进入心脏血管狭窄部位。
当球囊进入狭窄的血管部位后,导管一头在医生手里操纵,一头进入患者心血管狭窄部位,然后医生通过压力泵给球囊打气。球囊膨胀起来,就把狭窄的血管撑起来了。本质上是血管里的斑块挤压到一边了,让狭窄的血管变宽,利于血流恢复。
![]()
2、药物球囊
相当于球囊的“升级版”,2004年投入临床,我国于2014年引进。它是以球囊为基础,在表面涂上防止血管再狭窄的药物,当医生用同样的方法扩张狭窄血管时,药物释放至血管壁,可防止术后复发。
3、心脏支架
又叫“冠状动脉支架”,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产品,初代是用金属制成网状管状结构,在球囊扩张后永久(或暂时)留在血管,支撑狭窄部位,维持血管通畅,本质上就是在球囊外套一个网状支撑架,技术含量不低。
![]()
心脏支架经过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可吸收支架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纯熟,而且价格从万元区间下探到数百元,关键是,血管内再狭窄发生率,随着支架技术进步迭代,已下降到5%以下。
4、心脏搭桥
又叫“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在1967年就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支血管弥漫性狭窄、心血管病变、无法实施支架植入、复杂型冠心病等人群。它本质是外科手术,涉及手术、住院、术后监护等内容,价格在万元以上。
![]()
球囊、药物球囊、心脏支架、心脏搭桥,本质上都是围绕心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这条“生命管道”开展的,可以将它们视为“管道维修技术”。
球囊:如同在堵塞管道临时插入可充气的扩张器,把堵塞物挤开扩张一下之后就拿走,本身不能防止管道再变窄。
药物球囊:在向球囊扩张的同时,在管道内壁涂上一层防堵塞的药物,然后撤退,防止血管堵塞的效果比球囊更进一步。
![]()
心脏支架:就是球囊+网状支撑架的组合,这个支架是永久留在血管里的,过去是金属支架,现在是可吸收支架,技术前进了一大步。
心脏搭桥:相当于原来的心血管通道严重堵塞,另外开辟一条新路,舍弃后来的道路。
本质上,球囊、药物球囊、心脏支架都属于心血管内科项目,叫“介入治疗”,这种手术是微创手术,患者只需局部麻醉,大部分时间是完全清醒的,术后需在心脏监护室观察一段时间。
![]()
而心脏搭桥则是心脏外科手术,由心外科或胸外科医生团队协力完成,除了主刀医生,还有体外循环师、麻醉师、护士等共同完成手术,因为手术要全麻,心脏在术中是停跳的,所以要使用体外循环设备来暂时替代心脏工作,维护血供和基本生命体征。心脏搭桥手术后,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监护。
这里可以从三个维度详细区分:
1、从植入体内角度看,球囊、药物球囊不是植入体内的,只是“临时帮忙”,药物球囊的作用更持久一些。心脏支架和心脏搭桥是植入体内的,一个是支架植入,一个是桥血管永久移植。
![]()
2、从手术创伤程度看,球囊、药物球囊、心脏支架是微创类介入手术,心脏搭桥是开胸大手术,创面较大。
3、从适用场景看,球囊是血管轻度狭窄时选用;药物球囊是小血管、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使用;心脏支架是中重度狭窄,血管复杂病变时选用;心脏搭桥是多支血管弥漫狭窄,严重钙化时选用。
以上介绍和总结了球囊、药物球囊、心脏支架、心脏搭桥的区别,以及不同的使用场景,你看明白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