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联合国大会举办期间,中方郑重表态:作为始终秉持责任担当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当下及未来的谈判进程中,将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
要理解这一决策的分量,首先得搞清楚“特殊和差别待遇”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世贸组织为发展中成员量身定制的优惠安排,核心是让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对称义务”,比如更低的关税减让幅度、更长的政策过渡期,以及获得技术援助等。
2001年中国入世时,正是凭借这一待遇缓冲了融入全球市场的冲击,比如在农业补贴、制造业开放等领域获得了宝贵的调整时间,为后来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奠定了基础。
这次中国主动提出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绝不是要舍弃自身该有的权益,而是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与全球贸易形势,做出的一次精准且完全由自己主导的政策调整。
中方也明确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和身份始终没有变,过去那些已经生效的协定里,中国原本享有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相关条款,都将完全保留。
![]()
简单说,中国保留了“存量权益”,只是不再追求“增量优惠”,既体现了对自身发展阶段的清醒认知,也展现了开放姿态。
这事看得越细,越能感觉到背后的战略考量:不纠结于“要不要特殊待遇”的表面争议,而是聚焦“怎么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产业升级”。
有意思的是,该消息传至韩国后,韩媒忍不住兴奋,觉得这事对韩国的出口产业是有利的。
按韩联社的说法,中国的这个决定,有望让韩企在和中企拼价格的时候,说不定能更占些上风。
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院长张尚植更是进一步分析,他觉得往中长期看,韩国的农副产品、日常消费品要卖到中国,环境可能会比以前好。
另外,他还认为对那些在华的韩国企业来说,有利于防范在华韩企的技术外泄和保护知识产权。
![]()
不难看出,韩媒和行业人士的逻辑很直接:他们认为过去中国靠特殊待遇,在关税、政策缓冲上有“便利”,让韩国产品在竞争中承压,
但这份期待,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的预期。中韩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靠一项世贸待遇决定的。
从实际贸易结构看,中韩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仍取决于产业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媒的反应,只是中国这一决策引发的“局部回响”,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双边贸易。
当前多边贸易体制正遭遇严峻挑战,美国动不动搞单边主义,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原本该靠多边机制发挥作用的世贸组织,就有点“失灵”了。
![]()
而且,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特殊和差别待遇问题上分歧严重,美国等国家甚至以此为借口阻挠改革进程。
中国此次也是“以退为进”,不仅缓和了与发达国家的分歧,更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任。
中国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在全球贸易治理中争取更有分量的话语权。
从自身发展轨迹来看,这次不寻求世贸新特殊待遇的决策,正是中国从过去“适应现有规则”向未来“参与塑造规则”转变的信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崔凡教授也对此有过解读,他认为中国此刻的立场,一方面显露出随着自身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而积累的底气。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希望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公平方向发展的大局观。
当然,这一决策会对国内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但这也恰恰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需要推动中国产业从 “规模优势” 向 “质量优势” 升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
总之,韩媒的反应只是中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一个 “切片”。
这件事真正的意义,在于中国用实际行动为陷入僵局的多边贸易体制注入动力,展现大国担当,在维护自身利益与推动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