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搞制造业,补贴向来是撬动发展的关键筹码,中国靠精准补贴培育出完整的工业供应链,越南凭政策红利吸引外资建起千亿级工厂,可印度却走出了一条反常规的路。
2025年3月,印度政府官宣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终结,这个耗资230亿美元、目标将制造业占比提至25%的宏大蓝图,最终只交出补贴到位不足8%、占比跌至14.3%的成绩单。
![]()
手握人口红利和巨额资金,为何偏偏把制造业做成了笑话,是外界真的布下了围堵网,还是印度自己走进了无解的死循环?
在制造业崛起的赛道上,后发国家几乎都面临钱不够花的难题,印度却罕见地陷入钱花不出去的尴尬。
![]()
2020年莫迪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时,印度民众满以为230亿美元补贴能撑起赶华超美的梦想,可四年过去,实际到账的资金仅有17.3亿美元,连零头都算不上。
更刺眼的是一组数据:印度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从15.4%跌到14.3%,全球商品出口份额自1950年起就没超过2%,2014年印度制造计划启动后,这一比例更是跌至50年来最低。
![]()
要知道,补贴的核心价值在于撬动社会资本、完善产业链配套,中国当年每1元制造业补贴能带动3元社会投资,越南的外资配套补贴落地效率更是高达90%,印度却让真金白银躺在账上一动不动。
这种反常背后,藏着一个更荒诞的现实:不是企业不想拿补贴,而是不敢拿,印度裔经济学家贾扬特班达里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0年他带着2亿美元回国建物流园,本是衣锦还乡的投资,却成了噩梦的开始。
![]()
厂房刚完工,政府就突然开出罚单,官员明目张胆索要贿赂,合作伙伴的注册地址竟是个牛棚,等到资金被坑空起诉法院,传票要等10年,开庭更是遥遥无期。
贾扬特那句2024年引发热议的话,此刻听来更像一句预言:给我10亿美元也不愿在印度生活,这位经济学家戳破的真相很直白:印度政府从做不对任何事,在印度经商几乎不可能。
![]()
这或许就是补贴花不出去的关键——没有企业愿意踏入一个规则缺失、风险难测的市场,面对制造业的惨败,印度没有反思自身问题,反而玩起了一套甩锅三连,把责任全推给了外界。
刚开始被甩锅的是西方,印度外长苏杰生在Mine Rush峰会上公开宣称,西方长期奉行捧华抑印战略,英美几百年来联手中国围堵印度。
![]()
印度媒体纷纷跟进举证,《印度论坛报》愤怒指责美国2019年取消印度普惠待遇,2024年又发起贸易调查加征关税。
还有人对美国情报界的报告愤愤不平,认为美方称印度是芬太尼主要供应国纯属诬陷,毕竟印度只是填补了中国退出后的市场空白。
![]()
最让印度耿耿于怀的是外资撤离,2024年4月到12月,印度外资净流入暴跌85%,创十年最差纪录,这被直接解读为西方故意打压。
可他们选择性忽略了,苏联工业化初期靠美国技术投资,中国改革开放靠政策稳定吸引外资,没有哪个国家会把资本投向一个索贿成风、罚款无度的市场。
![]()
然后他们下一个目标是邻国,印度媒体一口咬定,美国主导的硬派四方联盟没能替代邻国低端产业链,全是因为邻国搞破坏。
他们声称邻国早年投资印度却不转让核心技术,把印度人当成打工仔,后来印度收紧签证,邻国干脆停派技术人员,导致大批项目停工。
![]()
2024年中印贸易顺差达到1024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印度眼里成了被吸血的证据,却没人提及印度推进电动车转型时,过去5年光给邻国支付的零部件费用就超70亿美元。
更荒唐的是,邻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印度的125倍,基站数量多40倍,制造业人均产出是印度的2.3倍,这些靠技术和基建积累的优势,竟被解读为掐死印度制造的手段。
![]()
最后就是外资企业,大众、三星等跨国公司在印度被指横行无忌,可真相是印度政府把罚款当成了收割利器。
2025年2月,印度以进口分类问题为由,向净利润仅1100万美元的大众索要28亿美元罚款,3月又向三星开出6.01亿美元罚单,相当于其在印净利润的三分之二。
![]()
面对企业上诉,印度还颇为委屈,觉得没收部分利润已经是开恩,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最终引发2024年的外资撤离潮,直到此时,莫迪才赶紧放软身段,表态要放宽邻国签证、欢迎投资,前后反差尽显急态。
印度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外资不敢来,补贴发不出,根源是自己的钱包空了,且信用体系早已崩塌。
![]()
印度的财政状况早已濒临崩溃,外债高达2.1万亿美元,政府每年要借2000亿美元新债才够支付利息。
世界银行预测,到2027年印度债务占GDP比例将突破102%,超过美国2025年的98%,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印度,全靠每年1000多亿美元侨汇、300多亿美元诈骗赃款这类歪钱填补缺口,财政造血能力基本丧失。
![]()
没钱的印度只能把外资当成提款机,可越薅羊毛,外资越不敢来,形成了致命的死循环:制造业缺资本,出台政策招商引资,政府缺钱向外资开罚单,外资恐慌撤离,制造业更缺资本。
贾扬特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印度,官员拿圣牛发誓都不可信,企业只要涉及外汇离境,就会被放大镜审查,稍有不合规就会面临天价处罚。
![]()
这种毫无规则可言的营商环境,让资本只能用脚投票,更要命的是,印度国内还流行着一种致命的认知误区。
印前央行行长在突破城建一书中提出,印度搞制造业是死路一条,不如直接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靠精英阶层带动民生,这种观点在印度颇有市场,却完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
制造业是服务业的根基,没有实体产业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就业岗位,服务业就是空中楼阁,中国发展制造业时,先靠低端产业解决数亿人就业,再逐步升级技术形成完整产业链,才有了今天金融、互联网等服务业的繁荣。
越南也是先做代工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向高端制造迈进,印度想跳过制造业直接搞服务,无异于想跳过地基盖高楼。
![]()
要知道,印度有十几亿人口,仅靠精英主导的服务业,根本无法解决庞大的就业问题,更别提实现全民发展。
说到底,印度制造的夭折,是历史积弊与现实短视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殖民时期,英国为了掠夺资源,系统性摧毁了印度的工业基础,曾经繁荣的纺织业被打压得支离破碎。
![]()
独立后,低效的行政体系、落后的基础设施又让去工业化愈演愈烈,如今印度的港口效率、铁路运力、高速公路里程连邻国的零头都不到,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就算有庞大的劳动力,也成了无法转化的无效红利。
贾扬特的话虽然刺耳,却点透了本质:印度缺的不是230亿美元补贴,不是赶华超美的口号,而是能让市场正常运转的规则秩序,能让资本安心投入的营商环境。
![]()
后发国家制造业崛起的路径早已明确,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完善的基建配套、健全的法律保障,这些恰恰是印度最缺失的。
![]()
当一个国家把失败全归咎于他人,不愿正视自身的规则漏洞与认知偏差时,任何宏大计划都只会沦为空谈,230亿补贴花不出去的背后,是没人敢接、没人能接的尴尬,制造业占比下跌的数字里,藏着自欺欺人的代价。
如今再听印度制造崛起的说法,只会觉得荒诞,毕竟,制造业从来不是靠喊口号、甩锅就能搞起来的,它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更需要尊重市场的智慧,印度制造的夭折,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亲手写下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