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迪拜的连锁超市,印度香米的货架总能占据最显眼的位置。
2023年,这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突破2200万吨,占全球大米贸易总量的45%,稳稳坐在“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的宝座上。
可镜头转向印度本土,孟买达哈维贫民窟的清晨却藏着另一番景象,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报告显示,印度有1.9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占全球营养不良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边是源源不断运往海外的粮食,一边是贫民窟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政府仓库里堆到发霉的库存,一边是穷人买不起一粒米的窘迫。
为何老天爷赏的“农业好牌”,印度偏偏打成了“饿殍遍地”的烂局?
![]()
印度人民
粮食出口大国的“饥饿困境”
在印度旁遮普省赛德马加拉村,一片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近千吨小麦被随意堆放在露天场院里。
2024年4月,路透社记者拍到的画面里,这些2020年收获的粮食早已发黑霉变,当地官员却表示“处理成本太高,不如留给牛羊当饲料”。
而就在村子三公里外的贫民窟,62岁的辛格正带着孙子在垃圾桶里翻找能吃的残羹,他的农田去年因干旱绝收,家里早已断粮。
![]()
印度人民
这样的割裂在印度随处可见,2025年3月,印度粮食公司发布的库存报告显示,全国大米库存达3500万吨,小麦库存2800万吨,远超粮食安全警戒线的1.3倍。
可与此同时,北方邦的一项实地调查显示,该邦40%的贫民窟家庭“每天只能吃一顿饭”,15%的儿童因长期饥饿出现四肢发育迟缓。
![]()
印度人民
《全球饥饿指数2024》更给了印度一记重击:在125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印度位列第111位,饥饿程度被标注为“严重”,不仅落后于孟加拉国、尼泊尔,甚至不及非洲的卢旺达。
当出口数据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时,国内的饥饿却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生命,这种“仓库满、肚子空”的魔幻现实,不是偶然,而是印度农业体系从根上烂掉的直接体现。
![]()
印度人民
好牌打烂,基础设施拖垮“农业优等生”
若单论自然禀赋,印度堪称“农业优等生”,国土面积的51.61%是适宜耕种的耕地,比中国(16.13%)高出3倍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2倍。
而热带季风气候更是让多数地区理论上能实现“一年三熟”,这样的条件,足以让任何农业从业者羡慕。
可天赋从来没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粮食,世界银行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仅31%的农村家庭能用上自来水,比哈尔邦、贾坎德邦等农业大邦的比例甚至低于5%。
![]()
印度人民
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雨季的洪水顺着河道白白流入大海,旱季的农田却只能干裂成龟壳。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棉花主产区,农民们每年要花三分之一的收入雇车拉水灌溉,即便如此,仍有40%的田地因缺水被迫闲置。
对比中国,差距更显悬殊,中国仅长江流域就有三峡、葛洲坝等200多座大型水库,通过“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工程,将丰水期的雨水存起来供枯水季使用,灌溉面积达11亿亩。
![]()
三峡大坝
而印度全国大型水库仅580座,且多数年久失修,2023年雨季,卡纳塔克邦的一座水库因堤坝渗漏溃决,不仅淹没了下游农田,还导致周边三个县的灌溉系统瘫痪。
物流短板更让粮食“半途夭折”,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2024年调研显示,印度农产品的收获后损失率高达38%-4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
印度农民
2023年10月,马哈拉施特拉邦洋葱丰收,可当地冷储容量仅能容纳产量的20%,近30万吨洋葱在仓库里发霉变质,商贩们宁愿把烂洋葱倒进田里,也不愿低价卖给穷人。
因为“运输到贫民窟的成本,比洋葱本身还贵”。
基础设施的滞后,不仅浪费了老天爷给的好条件,更从源头掐住了印度农业的脖子,没有水、运不出,即便种出粮食,也成不了穷人碗里的饭。
![]()
印度农民
生产低效+利益倾斜:粮食成“少数人的出口商品”
基础设施拉胯尚可慢慢补,可生产端的低效和利益端的偏心,却直接把粮食推向了“出口优先”的轨道。
印度农业的问题,从来不是“种不出”,而是“不想好好种”“不愿给穷人”。
印度小农的困境,是生产低效的最好写照,根据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2024年报告,印度86%的农户是“边际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仅0.383公顷,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小。
不仅如此,印度政府承诺给农民的农机补贴几乎从来没到位过,支渠的水也被上游的大地主截走,印度农民曾在采访中说“种粮就是亏本买卖,可除了种地,我们别无选择”。
![]()
印度农民
不仅如此,印度农业机械化率仅40%,远低于中国的70%,多数农民仍靠人力插秧、收割,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错过农时。
而大地主和政府的利益算计,更让小农的处境雪上加霜,印度前10%的地主占据了全国70%的耕地,他们掌控着最好的水源和土地,却不愿投资长期项目。
在旁遮普省,大地主普遍拥有50公顷地,种的全是高附加值的巴斯马蒂香米,这种大米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到每公斤5美元,是普通大米的3倍。
![]()
印度农民
而且他们从不修水利,也不推广良种,而是直接把粮食卖给出口商,出口赚的钱比在国内卖多20%,为什么要费心搞生产?
政府的缺位更让问题无解,印度农业补贴占GDP的比例仅1.5%,远低于中国的3.2%。
2018年,俄罗斯优质小麦算上运储成本,每斤仅0.75元人民币,而印度没有最低收购价托底,农民卖粮价甚至低于成本,不少人干脆弃耕。
![]()
印度农民
对比中国,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定为每斤1.42元,中央财政还拿出300亿元补贴农机、良种,农民种粮有保障,自然愿意投入。
当大地主把粮食优先卖给国际市场,小农因亏本放弃种植,印度的粮食自然成了“少数人的商品”。
穷人买不起,不是因为没有粮,而是粮食根本没流向他们,这正是印度农业的核心病灶。
![]()
印度贫民窟
结语
对任何国家而言,农业的根基都该是“人人有饭吃”。
印度的困局不是天赋不足,而是优先级的错位,当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讨好出口商、大地主,而非修建水利、补贴小农时,饥饿就会成为底层民众逃不开的命运。
或许,印度该问问自己,当1.9亿人还在挨饿时,“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国”的头衔,到底是荣耀,还是讽刺?
信息来源:美媒:产粮大国印度仍有数百万人挨饿
参考消息 2024-02-03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