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本账簿,是在乔家大院东厢的一间展室里找到的。
纸已经发脆,封皮角落被虫咬了几处,墨迹却还清晰。
上面写着:“咸丰七年,川茶汇兑,银三千五百两”。
看账本的那一刻,谁也想不到,这些数字背后,曾撑起一个横跨全国、远及俄蒙的商业网络。
也没人会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家族的后人再没一个人做生意。
![]()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乔致庸出生在1818年,山西祁县人。
他不是家中长子,按规矩原本是不用继承家业的。
可命运没按规矩走,他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兄长撑起家业没几年也病倒了。
家道中落,不得已,乔致庸放弃了科举,接过了快散架的商号。
![]()
那时候正是清朝中期,晋商如日中天,茶叶、布匹、票号生意遍布全国。
祁县一带的大户人家,几乎家家有票号,户户有账房。
乔致庸当时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经要面对债务缠身、信用危机、伙计流失的局面。
他干了件谁都没想到的事——拿自家剩下的几间铺子做抵押,凑了一笔本钱,直接杀进了茶叶生意最激烈的川藏线。
那一趟,他亲自带队,从四川雅安出发,翻山越岭,走了两个月才把茶叶送到西藏日喀则。
![]()
回来时,货卖光了,银子也换回来了。
他在账房里只说了一句话:“这条路,能走。
从那以后,乔家茶叶生意越做越大,开始涉足盐业、布匹、典当,最后做起了票号。
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两家票号之一“大德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最风光的时候,乔家的票号在京城、汉口、广州、恰克图、库伦都有分号,雇员数百,账面资金以百万两计。
![]()
乔致庸本人很少露面。
平时穿布衣、住偏院,夜里常一个人点灯翻账本。
有人说他性子冷,也有人说他太过严苛。
但伙计们都知道,乔东家不贪,不乱用一分钱,账上的银子、一笔一划都清清楚楚。
他定下家规三条:重学、守信、戒奢。
![]()
子孙读书为先,经商不得欺诈,家中不许铺张。
这套规矩后来被抄进了不少家族的家训里。
可再严的家规,也挡不住时代的转向。
1949年以后,情况变了。
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接踵而至。
![]()
乔家的田产先被收了,票号也在几次公私合营后归了国。
到了1956年,“大德通”彻底解散,乔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清零。
乔致庸的儿孙们,有人做过账房,有人管过分号,但在新制度下,他们都得重新找出路。
有人进了工厂,有人去当了老师,还有人调去外地做文员。
老宅被征用,家人陆续搬走。
那座曾经的乔家大院,成了政府办公用房,后来又成了文物单位。
有人说乔家是“败在了建国后”。
这话有失公允。
那时候,全国无数老字号都经历了类似命运,乔家只是其中之一。
落差大,是因为太高。
但也正因为那段辉煌,才更显后来的沉寂。
不过乔家后人没就此消沉。
乔致庸的玄孙女乔燕和,1950年代出生,从小在北京长大。
她对昆曲有兴趣,没走家里老路,考进了艺术学院,主攻昆曲表演。
排《牡丹亭》的时候,她已经演了几十场,嗓子哑到说不出话。
可一到台上,唱腔还是稳稳的,观众听得入神,掌声一阵接一阵。
后来她成了国家一级演员,演遍了《游园惊梦》《长生殿》。
有人说她“唱出了老派人的规矩劲儿”,她自己却说:“我祖上念的是诚信,我唱的是人心。”
还有一位叫乔映霞的,是乔致庸的曾孙,历史学家,专门研究晋商和清代财政。
他在学术圈里很低调,手里却掌握着不少第一手资料。
有一年,他在国家图书馆做讲座,说起乔家票号的账簿制度,一字一句,都像是亲眼见过似的。
更有意思的是,乔家人后来再没人从商。
不是没人想过,而是没人真正去做。
哪怕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重新活跃,乔家的后代们也更愿意做老师、医生、工程师。
有人说是怕了,也有人说早就换了思路。
乔家的后人散在全国各地,北京、天津、上海、太原,偶尔也有回祁县的。
有一年乔燕和回大院,站在那扇雕花门前,看了很久没说话。
后来她捐了一批乔家旧物,包括一张老算盘、一封家书和几张契约。
工作人员说她把东西放下就走了,没留下名字。
现在那本账簿,锁在玻璃柜里。
游客来来往往,很少停下来看。
可只要翻开那页“咸丰七年”的记录,就知道,这事儿是真的。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大德通”。
- 参考资料:
- 赵荣光,《晋商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 王建新,《票号与近代中国金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 张宏志,《乔家大院:晋商乔致庸家族传奇》,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5年。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票号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8年。
- 陈联俊,《乔致庸与山西商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