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万科,是房地产行业里的“乖学生”,业绩稳健,口碑卓著,在黄金时代里,它是许多人眼中的明日之星。
但今天,这个名字却和“巨亏494.78亿元”、“资金窟窿800亿元”、“ICU里的挣扎”连在一起。
![]()
从曾经每月三四百亿的销售额,到如今月均只剩一百多亿,万科的落差让人难以置信。
这一切转折背后,是一个庞大企业面对寒冬的无奈,是一个行业从高峰滑向低谷的宿命,更残酷的是,这场输血与流血的赛跑没有绝对赢家。
![]()
深铁集团一次次伸手相助,却也面临自身的考验,问题是,深铁的这场“输血”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万科这场动荡,从外界看似突然而猛烈,但其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病人进了ICU,总有个病程,所谓的“流血不止”,归根结底是销售下滑、债务压顶与资产减值三大重锤的叠加。
![]()
先从最显眼的一点说起:销售端的雪崩。
2024年,万科的合同销售金额只有2460.2亿元,比上一年又少了三分之一多,同比下降34.6%。
![]()
换句话说,原本单月三四百亿的辉煌,如今缩水到了每个月只能挣个百亿出头,这就像一个原本体格健壮的人,突然陷入营养不良,血压急剧走低,只能靠外部输液维持。
其实问题并不止在销售,土地储备本来是万科赖以发展的燃料,但它手里的这部分资源并不优质。
![]()
2022年之前的非理性拿地成为今天的拖累,大量项目压在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市场下行时,这些土地成了难以变现的沉重负担。
![]()
拿地少了,不仅是因为资金紧张,更是因为土地本身已经不再是可靠的未来。
钱花了,销量下滑,亏损自然接踵而至,2024年,万科交出了上市以来第一份年度亏损表——巨亏494.78亿元,而资产减值成了吞噬利润的黑洞。
光是那一年,万科就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占税前亏损的71.13%。更可怕的是,这不是孤立的数字。
![]()
过去四年半,累计计提减值超过4076亿元,这个数字几乎等于公司三分之一的总资产。
减值听似账面游戏,但在现实里,它就是血块,堵在企业的血管里,让原本的资金循环不畅,最终逼迫企业进入ICU。
![]()
面对这样的病情,输血成了唯一的办法,于是我们看到了深铁集团的行动,作为股东,也是“父母”般的存在,深铁一共出手了9次,共计259.41亿元。
钱不是随便砸的,利率优惠,期限不超过三年,明确规定只能用来偿还债券本金和利息,可以说,这些资金像急救医生手里的点滴,直接接到了万科身上,帮它在债市上稍微稳住阵脚。
![]()
可光靠别人输血远远不够,病人自己也得配合治疗,所以,万科开始“瘦身健体”。
2024年,它通过大宗交易签约259亿元,成功回款104亿元,2025年上半年,也通过13个项目的大宗交易,签约了64.3亿元。
![]()
出售的不是零头,而是包括商业地产、冰雪业务在内的非核心资产,这些都是曾经的荣耀资产,如今却只好割肉换血。
在融资端,2024年万科还是有一些动作的,它实现了新增融资与再融资948亿元,还拿到了79个白名单项目的批准。
![]()
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缓冲,只可惜,这缓冲和庞大的债务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到2024年末,万科的货币资金对短债覆盖率只有55.7%,远远低于安全水平。
换句话说,它账上的钱只够支付一半近期要偿还的债务。对于一个习惯于庞大规模运转的房企来说,这几乎等于每天都在掰着指头过日子。
![]()
问题是,输血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这就像一个病人血流不止,医生虽然已经拼命挂水,但输进去的量远追不上流出去的量。
到了这里,问题就变成了:深铁集团的这场救援能持续多久?要知道,2025年是万科的偿债高峰年,未来12个月,单单2025年12月,就有58.71亿元债券本息到期。
![]()
整整一年下来,境内有16笔债到期或遭遇行权,总规模326.4亿元,还要外加两笔境外债。
深铁虽然有实力,也代表着深圳的国资力量,手里还握着万科27.18%的股权,但连续几轮输血累计259.41亿元,对它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输血输得久了,救人者自己也可能发虚,更关键的是,万科自己的“造血”功能并没有恢复,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回暖仍在路上。
![]()
尽管从2024年9月以来,政策端动作频频,各种刺激措施出台,但这些政策从纸面到市场,需要很长的传导链条,而在这段灰色过渡期,现金流如刀架脖子。企业能不能熬到行业复苏?这成了最大悬念。
有人会说,万科还有其他增长点,比如万物云,在2024年营收增长了8.9%,但这份增长就像瘦弱病人多喝了一碗米汤,远远不足以抵消开发业务巨额下滑的空缺,和庞大的债务缺口比起来,这点新业务的增长几乎微不足道。
![]()
所以,赢得了喘息机会,并不意味着赢得未来,深铁的输血,只是拉长了倒计时,并不能直接把病人治好。
真正的康复要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要依靠市场的真正回暖。否则,庞大的万科再辉煌,也只是“活在输液管里”的巨人。
![]()
最值得回味的一点是,万科的命运,正在改写一个长期以来的叙事:大而不倒。
在过去,龙头房企似乎总是可以获救,体量越大,安全垫越厚,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即便是万科这样级别的巨头,也不得不直面现金流不足的生死劫。
![]()
时代潮水退去之后,没有谁能单凭体量就永远屹立。
万科的戏剧,最终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黄金时代过去了,土地红利没有了,政策温床消退了,连巨头都失去了往日的笃定。
![]()
活下去的逻辑,从规模转向了造血——从“拿地盖楼”变成了“能不能把现有现金流养好”。
黎明可能会来,可是在黑夜里憋气的人,能不能坚持到那一刻,才是最残酷的问题。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