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当“家有宝贝闭眼选西贝”的宣传口号,直面24个月冷冻期的西兰花现实,当以“尊重自然”为精神图腾的始祖鸟,携手艺术项目参与炸山仪式,并在公众面前上演线上线下双重标准。
究竟是怎样的裂痕,让一位忠诚九年的消费者走上维权之路?又是何种态度,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大众的情感底线?
![]()
家长之所以愿意为西贝儿童餐支付更高价格,核心动因在于对“安全食材”的信赖,源于品牌反复强调的“为孩子严选原料”的承诺。然而,长达两年冷冻的西兰花出现在餐盘中,无疑是对这份信任最直接的击穿。
面对始祖鸟与蔡国强合作引爆雪山的行为,无论是忠实顾客还是普通网友,情绪早已超越失望,升华为难以平息的愤慨。
雪山不只是户外探险的地理背景,更是整个户外文化中“与自然共存”的精神象征。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震撼”或短暂曝光,公然实施破坏生态的爆破行为,已非简单的商业失策,而是对信仰根基的践踏,远非一句道歉或经济补偿所能修复。
![]()
深入剖析这两起风波的共同点,会发现症结并不在于品牌本身的历史或产品线,而在于背后掌控方向的决策者与管理团队。
如同乐视时代的贾跃亭,其“生态化反”式的独断专行或许源自个人膨胀,尚可归因为认知偏差;但始祖鸟此次推动炸山项目的操盘手,则近乎赤裸地暴露了“非蠢即坏”的本质。
所谓“蠢”,是无视爆破对高山冻土、冰川结构和生物栖息地造成的不可逆伤害,这种短视终将动摇整个户外产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所谓“坏”,是在明知用户群体极度珍视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仍选择用破坏换取流量与话题,公然亵渎公众情感。
![]()
这两种情形背后,暴露出两个深层问题:其一,那些口中高呼“用户第一”“敬畏自然”的人,若心中只盘算着短期收益与资本回报,便根本不具备运营品牌的资格。即便凭借营销手段攫取一时红利,也无法构筑真正的品牌资产——因为信任无法被包装,也经不起丝毫掺假。
其二,一个缺乏坚定价值观、任由伦理底线滑坡的企业,本质上已丧失存在的正当性。品牌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盈利机器,而是价值传递的媒介。一旦背离初心,哪怕体量庞大,也会在一次信任崩塌中迅速瓦解。
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警示:建立声誉需二十年,摧毁它只需五分钟。这句话并非单纯描述名誉的脆弱,更是在告诫每一位企业掌舵者:每一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得起“是否伤害用户信任”的拷问。
![]()
那么,品牌究竟意味着什么?尽管学界定义纷呈,但从2000年以来,所有主流观点都不约而同聚焦于“用户”这一核心。
被誉为“品牌资产之父”的大卫·阿克在其2014年著作《品牌大师》中明确指出,品牌绝不仅是名称、标识或广告语的集合。
它实质上是企业向消费者作出的综合承诺,不仅涵盖功能层面的利益交付,更承载情感共鸣、自我表达以及社会身份认同等多重维度,更像是用户在与品牌持续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知积累与关系演进。
![]()
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在2016年版《营销管理》中同样强调,品牌是维系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核心纽带,体现的是用户对产品性能、服务质量及其背后意义的整体认知与心理感受。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在致股东信中坦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是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唯有依靠长期创新与真诚投入才能不断滋养。
基于这些权威论述,长期从事品牌战略实践的专业人士进一步提炼出:品牌实则是个体感知、集体想象与归属认同的融合体。
![]()
由此衍生出三项关键洞察——用户才是品牌叙事的真正主角,是故事的书写者而非旁观者;品牌并非由企业或创始人单方面塑造,而是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构建的认知共同体;创建品牌的本质,其实是培育一种共识、凝聚一种信仰、形成一种归属。
就像三个月前山姆会员店因一次轻微调整引发大规模声讨,足见用户对核心价值的高度敏感;更何况西贝、始祖鸟这类触及原则红线的严重失信行为。
当用户的期待落空、信仰坍塌、情感连接断裂,所产生的反噬能量足以抹去品牌数十年的努力。毕竟人们真正信任的,从来不是“西贝”或“始祖鸟”这几个字符,也不是某个图形LOGO,而是隐藏在符号之后的“人”的信念与操守。
![]()
随着数字时代的推进,品牌建构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早在2017年,已届90岁的菲利普·科特勒就敏锐指出一个重大趋势:
当今企业正逐渐失去对品牌的绝对控制权,品牌形象越来越多地由互联网上互联互通的消费者共同塑造。如今,这一预言已然成为常态,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品牌的生成机制。
过去,品牌建设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企业设定定位,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反复强化,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
而现在,品牌不再是静态的识别系统或单向承诺,更多表现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即时体验与整体直觉判断。
例如小米的“米粉社区”,每年收集超十万条产品优化建议,每一条真实反馈、每一次社交分享,都在动态重塑品牌形象。最终决定品牌真实面貌的,正是核心用户群的集体认知。
与此同时,品牌的归属权也从企业手中转移至“获得意义的用户”身上。新一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购买行为,而是渴望深度介入品牌的成长路径。
![]()
他们主动发布内容、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组织社群活动,其中不少人对产品的理解、市场动态的把握甚至超过内部管理层。
某知名户外品牌曾发起“环保行动共创计划”,邀请用户投票决定高山垃圾清理的具体执行方案,此举不仅增强了用户的主人翁意识,还显著带动了环保系列装备的销售增长。
这说明,核心用户、粉丝群体及社群成员,早已成为品牌的“联合缔造者”。他们会自发捍卫品牌的意义,也会在品牌背叛初心时果断“用脚投票”。
![]()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这一传统角色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伙伴”才是未来的正确称谓。以往企业习惯将用户视为完成交易的对象。
但今天,这样的思维必须彻底革新。只有把用户当作志同道合的伙伴、家人甚至共创成员,才可能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唯有让用户感到自己是“圈内人”,才会心甘情愿投入时间、精力与情感资源。而西贝与始祖鸟的问题,恰恰在于未能顺应这一身份转型,仍将用户视作“只会付款的终端客户”,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被背叛感。
![]()
回归事件本身,无论是始祖鸟参与炸山,还是西贝使用超期冷冻蔬菜,本质上都是对信任的辜负。它们辜负了用户愿意为品质溢价买单的诚意,辜负了品牌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底色,更辜负了“品牌”这个词所承载的责任重量。
品牌不应沦为收割快钱的工具,也不应成为掩盖失责的遮羞布。对于崇尚自然与真实的人们而言,表达立场的方式不仅仅是停止消费,更应通过理性发声,让更多人看清事件背后的深层矛盾。
所有企业都应以此为镜鉴:用户的信任从不自动延续,二十年辛苦积累的口碑,可能因一次错误抉择瞬间归零。
![]()
作为个体用户,我们既要保持对虚假承诺的警觉,也要积极支持那些始终坚持践行价值观的品牌。毕竟,品牌与用户的关系,本质上如同同行伙伴。
唯有双方始终坚守本心、彼此尊重,才能实现长久共行。这才是新商业文明下,品牌得以存活与繁荣的根本法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