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普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连接科学研究与公众生活的桥梁,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长期以来,科普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供需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完善、优质内容变现难等,导致大量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的优秀科普资源难以有效释放其价值。
为破除这一难题,上海技术交易所积极行动。2023年,大胆探索并成功促成了全国首单科普成果市场化交易,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紧接着,上技所正式建立了专业的科普交易专板,为科普内容的登记、交易、服务提供了统一、规范的平台。
经过三年的深耕细作和高效运营,专板的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获得了国家层面高度认可。在2025年科技活动周期间,上技所荣幸地被授予“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称号。这不仅是对上技所过去工作的最大肯定,更标志着正式掀开了科普成果转化服务的新篇章。上技所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激活科普成果的市场潜力,为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科普生态体系贡献力量。
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普月活动于9月26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科普惠世,智启新程;创联寰宇,育见未来”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指示精神,探索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新路径,开启科普惠民新篇章。
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激活科普成果市场活力的引擎
活动伊始,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陆继军对“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进行了介绍,并正式开启运营。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上技所“沪科普”专板服务体系迈入全新阶段,服务范围将进一步辐射全国。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在上海市科委科普工作处的指导下运营平台,平台的核心使命是让海量、优秀的科普成果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价值飞跃。它是一个集成果展示、价值发现、交易撮合于一体的成果汇聚与展示中心,构建了全国最权威的科普成果资源库。同时,平台作为价值发现与撮合交易平台,利用专业评估模型和规范化交易机制,确保科普资源高效对接市场。该平台将扮演产业培育加速器的角色,通过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和金融支持,推动科普项目的孵化和产业化。平台致力于成为连接全国科普资源供需方的区域合作枢纽,构建一个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标准统一的科普交易市场网络体系。
![]()
一键直达:全新官方网站,构建科普生态数字门户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处长何家骥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陆继军共同发布了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网站,标志着上海在科普资源市场化配置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作为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统一科普信息发布网站,构建了科普天地、科普交易、区域科创、信息资讯、交易规则和科普机构六大功能板块,致力于从“线下集中”发展为“线上发布”,从“固定模式”演变为“创新形式”,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打造科普传播的新阵地。平台网站目前共进场112宗交易项目,涉及科普视频7993项,科普场馆314个。
![]()
政企携手:央国企入场签约,推动“科普+市场”深度融合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蒋琛、上海云锦智运书记翟聪、中远海运主任张晶洁、上海中船文化项目负责人江仲奇现场举行了首次科普项目进场发布仪式,这不仅彰显了企业在科普领域的社会责任,也印证了“科普+市场”模式的巨大商业价值与潜力,为将科普作品作为一种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
点亮上海:发布“科普地图”,打破资源“信息孤岛”
此外,“上海市科普地图”的发布仪式也成功举行,上海市科普基地联合会秘书长强维馨、上海辰山植物园成果转化部部长孙永平、上海科技馆文创开发中心副主任包李君、上海市气象局科技发展处四级调研员乌云其其格上台参与仪式,通过点亮上海科技馆、上海辰山植物园等标志性科普基地,有效解决了科普资源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为构建统一、开放的科普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础。
![]()
![]()
高端对话:汇聚行业智慧,共议科普转化创新模式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科普生态新格局:内容源头、市场转化与跨界融合”展开了深入对话。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分别是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创始人崔颖,上海中船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旅游项目经理江仲奇,上海科技馆文创开发中心副主任包李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专业研究员黄少胥,他们从多维度描绘了科普事业“新生态”的蓝图。
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创始人、高级技术经理人崔颖提到,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的科普专板,促成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普人才服务的转移转化,形成作品-成果-产品,促进产业发展。其核心思路是以成果转化思维推动科普创新生态建设。
上海中船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旅游项目经理江仲奇则提到,中船文化利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现代化造船厂、退役舰船等工业遗产或先进设施,开发工业旅游和研学项目。其思路是将“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和制造精神,通过现场参观、互动模型和情景讲解等方式,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实现“知识普及”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
上海科技馆文创开发中心副主任包李君称,上海科技馆围绕其馆藏资源、展览主题和科学知识,以“科学美学”为核心,开发高品质的科普文创产品。其思路是让科普从展馆走向生活,通过玩具、教具、周边商品等形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趣味化”。通过市场化的文创产品,实现科普的“二次传播”和“价值转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少胥研究员则提到,上海有机所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优势,将最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和发展历程,转化为面向公众的基础科学普及内容。其思路是打破科研“高墙”,以受众为中心,通过科普讲座、活动、音视频、图书以及科普实践等,聚焦化学在衣食住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无处不在”的关键作用,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更注重激发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未来科学人才。
与会专家非常认可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普成果转化交易路径,特别是联通合同登记的机制,使科研人员能享受奖酬金政策,激发科技传播人员投身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能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利用效率,使优质科普项目从“书架”走向“货架”,依托交易所尽职免责功能,为企事业单位领导层的科普产业创新工作保驾护航,助力科普项目向产业化高速发展。
![]()
创想未来:科普项目路演,优质资源宣传
如果说圆桌会议是思想的激荡,接下来的项目路演就是将思想付诸实践的精彩展示。六个路演项目充分体现了“沪科普”专板对优质、市场化科普成果的挖掘与推动能力。
01
《骨健康网络微短剧科普技术服务》
该项目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赵庆华带来,创新性地将专业的骨科健康知识与时下热门的网络微短剧形式相结合,实现了寓教于乐 。它不仅是医疗科普内容输出的一次大胆尝试,也展现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守护公众健康的市场化、高效能新路径 。
![]()
02
《神奇的化学课程课件》
作为上技所科普专板全国首单成功交易的成果之一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发。研究所研究员黄少胥介绍如何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课程课件,旨在点燃学生们的好奇心 ,培养青少年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 。该项目尤其强调引入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训练 ,具有重要的市场标杆作用 。
![]()
03
《我的自然百宝箱》
上海科技馆文创开发中心副主任包李君带来的这份充满童趣的方案,旨在将广袤的大自然知识通过一个“百宝箱”具象化 。它鼓励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近自然、激发探索欲 ,是落实“双减”政策、拓展科普成果应用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 。
![]()
04
《气象文化绘四季》
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采编部副主任朱晔分享精彩项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的古人智慧与现代气象大数据深度融合。它用数据产品诗意地解读了节气背后的科学与文化,成功实现了科学与文化的跨界融合。
![]()
05
《创新分级诊疗体系技术培训》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急诊办、互联网办主任谢诗蓉展示了该项目,通过创新的技术培训体系,致力于打通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质医疗资源更高效地惠及基层 。这展现了医学科普通过技术赋能,解决社会痛点、履行社会责任与担当的积极努力 。
![]()
06
云锦智运AIGC 航空科普
上海云锦智运科普项目负责人章蓓妮分享AIGC航空科普项目,该项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以航空航天知识为核心,打造集智能内容创作、沉浸式体验与个性化学习于一体的新一代数字化科普解决方案。项目推动科普资源的标准化开发,可快速适配中小学教育、科普场馆等多类场景,实现科普资源的规模化供给,是推动科普内容“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创新实践。
![]()
本次活动不仅为科普成果转化搭建了高效平台,更标志着全国科普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建立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科普交易市场网络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上技所将继续发挥其国家级平台的优势,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共同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