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
![]()
引言:主题公园接连崩盘!又一巨头上半年净利暴跌79.53%,曾排队5小时,如今员工比游客多。
刚过去的暑假,本该是主题公园最热闹的旺季。几年前,北京环球影城开业时人山人海,热门项目要排队五六个小时,朋友圈全是“打卡照”。那时,主题公园几乎是家庭旅行的必选项。
今年却冷清得出奇。社交平台暑期旅游热榜,被露营地、夜市和县城小吃街占满,主题公园的热度悄然掉队。游客吐槽:“旺季像包场,工作人员比游客还多。”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落差。海昌海洋公园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95亿元,大连圣亚利润降幅高达229%,华强方特在拥有国民顶流IP“熊出没”的情况下,净利润仍暴跌近八成——《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8.21亿元,却没能撑起利润高台。
![]()
成也“熊出没”,困也“熊出没”,这个反差,比任何数字都更能说明问题。
从“人挤人”到“打折无人问津”,从熊出没票房高企却利润下滑,到海昌、大连圣亚连年亏损,主题公园只用了几年,就从消费升级的象征,变成重资产、高成本、依赖单一IP模式下的牺牲品。
头部企业接连易主,资本频频“输血”,看似在续命,实则行业正站在关键十字路口。
![]()
国民IP也救不了利润下滑
在主题公园行业里,华强方特曾是“本土之光”。靠着《熊出没》这个全民熟知的动画IP,一度成为中国家庭亲子游的代名词。几乎每一座新开园区,都能吸引家长带孩子前去打卡。
然而,这台看似运转顺畅的机器,如今也开始失速。2025年上半年,华强方特营收26.8亿元,同比下滑近18%;净利润只有7202万元,同比暴跌79.53%。即便有爆款IP、票房大卖,利润也大幅缩水,这本身就揭示了模式上的结构性矛盾。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或许答案可以从游客真实评价中一窥究竟。
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吐槽排队混乱、额外收费频繁、项目单调。“玩一个项目还得买大人票,连袜子都得额外购买”,这样的体验感远不如过去的兴奋和期待。
![]()
这些声音透露出一个核心问题——华强方特虽然有顶流IP支撑,但园区体验与消费感知落后。口碑下滑,利润也随之被拖低。
与此同时,模式上的固化也限制了华强方特的发展空间。主题公园业务占比超过八成,门票收入是绝对支柱,而餐饮、零售、二次消费等衍生收入仍停留在基础水平,缺乏迪士尼式的“衍生品经济”。
无论票房多高,园区转化率不足,IP本身已无法独立支撑盈利。
扩张策略同样带来了财务压力。青岛、荆州、孝感、哈密等地新项目陆续上马,每一个都需要巨额投资。
据其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50%,多次IPO折戟让资本市场融资通道受阻,现金流压力如影随形。
![]()
更微妙的是,华强方特面临的不是单一问题,而是多重矛盾叠加的结果。
IP热度尚在,但游客体验下降;门票高企,但二次消费乏力;扩张步伐迅速,却拖累财务表现。成也“熊出没”,困也“熊出没”,利润下滑并非偶然,而是其商业模式的结构性矛盾在极端环境下的集中暴露。
![]()
然而,华强方特的困境,是主题公园行业的一个缩影。即便是拥有国民级IP、深耕二三线市场的龙头企业,也无法完全规避盈利模式单一、运营和体验不足带来的下行压力。
![]()
资本输血
行业“续命”还是“陪葬”?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资本成为不少主题公园维持运营的重要手段。账面亏损、客流下降,企业能否熬过寒冬,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资金的支撑。
以大连圣亚为例。2024年底,其引入同程旅行流量与资金,希望通过线上渠道吸引游客,并缓解现金压力。然而,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利润降幅高达229%,短期流量换不来长期复购。游客对同质化“海洋表演”的兴趣有限,资金投入未能改善盈利模式。
![]()
海昌海洋公园同样经历类似困境。通过出售股权和资产减轻负担,并获得祥源控股注资,看似迎来转机。但2025年上半年仍净亏损2.96亿元。
![]()
虽然资本输入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但也难以弥补行业依赖门票、造血不足和创新有限的结构性矛盾。
这也是整个行业的核心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三。
第一,成本居高不下。主题公园建设投入巨大,运营过程中水电、设备维护、人工和动物饲养等开支高企,一旦客流下滑,现金流立刻紧张。
第二,消费者行为变化。短视频和社交平台让体验消费趋向一次性,游客为了打卡而来,却缺乏复购意愿。露营、夜游、县城小吃街等低成本、高频率的替代方式直接分流了家庭休闲预算。
![]()
第三,传统卖点逐渐失效。动物表演和机械项目同质化严重,创新有限,门票价格再怎么打折,游客也觉得“不值”。
![]()
资本的持续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倒下的速度,但并未改变行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强者仍在挣扎,弱者加速退出市场。大连圣亚多次易主,海昌依靠卖资产自救,华侨城逐步淡出文旅板块……这些案例显示,资本更多扮演了“验证者”的角色,而非“拯救者”。
主题公园行业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只有真正提升内容创新、丰富收入结构、优化造血能力,才能让行业摆脱依赖输血的循环。
![]()
砸几十亿盖城堡
不如请2000个NPC
过去十几年,中国主题公园走的是一条“硬件至上”的路子。盖城堡、上过山车、堆海洋馆,投资动辄几十亿,生怕“规格低人一等”。结果是,设备越堆越多,成本越高,游客却越来越少。
事实证明,钢筋水泥和游乐设施撑不起长期的消费热情。真正能抓住游客的,是内容和体验。一个好IP,往往比一整片摩天轮更具黏性。
华强方特深知这一点,它几乎把“熊出没”当成了整个帝国的支点。每年一部春节档电影,带动影院票房,也带动乐园客流。但问题在于,IP太过于单一。
![]()
2025年春节档《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只有8.21亿,远不及去年近20亿的爆款,《熊出没》这个“金饭碗”立刻显出裂纹。
反观另一端的案例,河南的万岁山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它没有迪士尼那样的全球IP,也没有环球影城那样的巨额投入,靠着2000名NPC(非玩家角色)搭建了一座“活的中世纪”。演员扮演市井百态,从酒馆老板到江湖侠客,全天候与游客互动。
![]()
游客不仅观看表演,还能参与剧情,获得更深层次体验。半年时间,乐园收入达到6亿元。核心在于内容和体验的“粘性”,而非单纯的硬件规模。
![]()
这说明,未来主题公园竞争重点正在转向IP内容和沉浸体验。硬件虽是基础,但持续吸引游客、提高复购率,更依赖于丰富IP和互动设计。
比如,环球影城靠《哈利·波特》系列,把电影场景完整搬进园区,让游客仿佛真的走进霍格沃茨;迪士尼的“漫威宇宙”,通过人物互动和剧情演绎,把游乐项目变成一次次故事体验;国内像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也通过动物主题与表演形成独特IP,持续拉动家庭游客。
相比之下,对于华强方特这样的传统园区,单一IP叠加硬件投入已难以支撑长期增长。内容创新和多元化体验,将是突围关键。
04
告别“门票依赖症”
路在何方?
主题公园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门票依赖症”。票价是硬收入,但也是最脆弱的收入。一旦消费热情降温,票价不降,游客不来;票价降了,亏损立刻放大。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多年来,企业尝试靠“二次消费”破局,餐饮、酒店、文创衍生品理应是现金牛。但国内园区二消占比普遍不足30%,远不及迪士尼半数以上的收入。
![]()
差距不只是运营问题,更是内容和文化积累的差距。单一IP难以支撑全盘,游客买一件毛绒玩具就够了,持续消费无法形成。
另一条路径是轻资产转型。比如华强方特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品牌和IP入股,减少重金投入;海昌则探索托管模式。说白了,就是要换掉过去“靠门票、靠重设备”的思维模式。
![]()
不过,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创造新的叙事。万岁山用NPC把普通古装剧变成了沉浸式的“情绪出口”,证明了这一事实。
但挑战也很明确:IP培育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轻内容模式看似轻盈,但要维持复购和口碑不容易。资本能续命,却解决不了创意枯竭。
硬件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谁建得更大,而在于谁能提供更强的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现在留给主题公园的,只剩下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讲一个让人愿意掏钱、反复来听的故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