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富叔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可能遇到这样的场景:
家里的玩具散落一地,妈妈看了实在心烦,忍不住提高嗓门说:
“再不收拾,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扔掉!”
孩子听到这句话后,立刻跑去收拾玩具。
或者,孩子正低头玩手机,不管父母说了多少遍似乎都没有反应,这时父母说:
“你再不放下手机,我就把手机没收,之后都不能用了。”
结果,孩子迅速把手机交了出来。
在游乐场里,孩子玩得不愿回家,父母多次催促无果,最后失去耐心,大声吼道:
“你再不走,我就先回家了,不管你了。”
这时,父母假装要离开,孩子顿时停下手中的玩具,赶紧跟上。
甚至,当孩子哭闹或者任性时,有些父母会直接把孩子推出门外,然后说:
“再哭就不要你了。”
孩子的哭声便戛然而止。
在学习方面,也有很多父母喜欢用类似的“威胁式教育”:
“期末考试成绩不好,今年暑假就不回老家了,要待在这里上培训班。”
“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高中,大学也没希望,最终只能回老家务农。”
“看到路边乞丐了吗?以后不好好学习,你也会像他们一样。”
几乎所有的例子都指向一个核心:用最严重的后果吓唬孩子,让孩子“乖乖听话”。
我相信,在大多数家庭里,这类对话并不陌生。
![]()
![]()
威胁式教育,短期有效,长期隐患大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非常依赖“威胁”或“恐吓”的口吻。
这种方式之所以普遍,是因为它见效快——孩子立刻做出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没有太多耐心,一次次讲道理都未必能让孩子执行,这种情况下,用威胁或恐吓成为了快捷方式。
于是,父母逐渐习惯这种沟通模式,甚至依赖它。
毕竟,说完就见效,这种方式看起来非常高效。
然而,问题在于父母很难意识到这种方式的长期危害。
短期来看,它确实有用:孩子听话了,事情完成了。
比如前面收拾玩具的例子,孩子之所以去收拾,是因为害怕父母把玩具丢掉,而不是因为理解自己应该整理玩具。
但长期来看,后果却并不理想:
孩子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恐惧,而不是对事情本身产生责任感。
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很可能不自觉去完成任务,因为行为动机是外部的威胁,而非内在认知。
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养成“只要有人威胁就会行动”的思维模式,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
父母希望孩子收拾玩具,是希望孩子学会整理和自律,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完成任务。
依靠威胁短期解决问题,看似方便,但本质上是在“走捷径”,长远看却损害了孩子的成长。
![]()
![]()
如何做有远见的父母:用正面引导取代威胁
与其依赖“威胁”和“恐吓”,不如尝试用正面引导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做事情的意义。
以收拾玩具为例,传统威胁式说法是:
“再不收拾,我就把玩具扔掉。”
而正面引导,则是告诉孩子:
“玩完玩具后,把玩具归好类,放回指定位置,下次玩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整理玩具也能让家里干净整洁,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收拾,而是理解了整理的好处。
同样,学习教育也可以采用正向引导:
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成绩和惩罚。
指出努力学习带来的积极结果,比如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将来有更多选择机会。
用鼓励和支持替代恐吓,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行动。
有人可能会怀疑:孩子听了正面引导,还是不动怎么办?
答案是:耐心和重复。
教育孩子不是一次性的任务,需要不断讲解和示范:
一次不行,就两次;
两次不行,就三次。
只要父母耐心平和地反复沟通,孩子最终会明白。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
1.控制情绪:不要因为急躁而大喊大叫。
2.坚持耐心:即使一开始没有效果,也不要轻易放弃。
3.强调意义而非惩罚:让孩子理解做事的价值,而不是害怕惩罚。
这对许多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面对孩子的任性和固执,保持冷静和理性并不容易。
有位读者就说:开始都是好言好语正面引导,但是你说半天,尝试各种方法,什么玩具丢地上会扎到脚,什么玩具乱丢下下次找不到,什么玩具要回家睡觉,什么一起捡宝贝,道理也讲了,听不到,游戏方式也不配合,这种时候你不暴躁?从第一次要他收拾玩具就没有吼过,是后来实在是说烦了,才会吓唬。
耐心也是拿时间换的,如果每个带孩子的家长都有大量时间跟孩子沟通,哪有那么多打骂?
![]()
![]()
教育孩子,也是父母成长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就是来渡父母的,孩子的到来,就是为了让父母变得更好。
当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成长的镜子和课堂,教育孩子就不再只是简单的行为管理,而是心态修炼。
通过这个过程,父母会更加倾向于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沟通,而不是依赖直觉的情绪反应,比如威胁和大喊大叫。
教育孩子,是一种修行:
学会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看表面。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态度引导孩子。
学会用长期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当父母逐渐掌握这种方法时,不仅孩子受益,父母自己也会变得更有耐心、更有智慧。
![]()
总结一下,威胁式教育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弊大于利,它可能让孩子完成任务,但不会让孩子真正学会责任、自律和独立思考。
与其依赖恐吓,不如尝试正面引导:
给孩子讲清楚事情的意义。
帮助孩子理解做事的价值,而不是单纯害怕惩罚。
用耐心和重复代替急躁和吼叫。
教育孩子,不只是让孩子成长,也是让父母不断提升的过程。
如果父母愿意把教育孩子当作修炼自己的机会,用正面引导替代威胁和恐吓,孩子不仅会学会自律和责任,家庭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记住,不要用威胁的语气跟孩子说话,真正有效的,是让孩子理解、愿意去做,而不是害怕去做。
当你能控制住脾气,三番四次的引导孩子时,你真的可以看到他的变化,威胁是换不来这个效果的。
![]()
作者简介:富叔,你的事才是头等大事,生活就是哄自己开心,睡前原谅一切,看似原谅他人,实则放过自己,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或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