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国大典的空中编队中,仅有17架飞机能够升空接受检阅,为了营造出更壮观的视觉效果,不得不让部分战机在完成飞行后再次绕行一次。
2
彼时的新中国航空基础几乎为零,所拥有的作战飞机大多来自战场缴获,型号混杂、维护困难,性能也极不统一。
3
而今天,“歼”系列战机已形成完整谱系,从高空高速到隐身突防,全面守护祖国领空安全。
4
从最初连基本制造能力都没有,到如今实现第五代战机批量列装,中国航空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
![]()
5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空掠过17架军机,这些飞机涵盖了五种不同国家生产的机型。
6
真正执行“飞两遍”任务的,并非全部机群,而是其中9架美制P-51D“野马”战斗机。
7
谁能预料,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歼击机队伍早已摆脱“万国造”的窘境,成长为全球少数能独立研发先进隐身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8
这一巨变的起点,不仅体现在从“驱逐机”向“歼击机”的命名更迭之中,更深植于三代仿制机型不断试错与突破的技术积淀里。
![]()
9
当年那批P-51D被称为“驱逐机”,这个术语直接沿用了美军对fighter aircraft的称呼,折射出当时我国航空体系的空白状态。
10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开始提供军事援助,才为中国空军注入新的活力。
11
伴随苏军顾问团的到来,一批以“歼灭敌方空中目标”为核心使命的战机被引入,其俄语原意正是“歼灭者”。
12
我们将其精准译为“歼击机”,赋予了这个名称强烈的战斗意志和民族尊严。
![]()
13
这不仅仅是一次词语转换,更是中国航空工业迈向自主发展的思想觉醒。
14
米格-9与米格-15频繁出现在朝鲜战场上空,成为中国空军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的喷气式战机。
15
凭借这些机型,我军飞行员多次击落美军先进战机,书写了以弱胜强的空战传奇。
![]()
16
战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先从修理起步,逐步过渡到制造,最终实现自行设计”的发展战略。
17
这条脚踏实地的发展路径,有效避免了脱离现实的技术冒进。
18
1956年7月19日,国产版米格-17F成功首飞,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史翻开崭新一页。
19
机身喷涂的“中0101”编号,象征着这是第一架完全由国内工厂组装并试飞成功的喷气式歼击机。
![]()
20
这款后来定型为歼-5的战机虽总产量有限,但意义深远。
21
它代表中国空军完成了从拆解维修、零件组装到整机制造的历史性跨越。
22
然而真正的技术挑战,来自于下一代超音速战机——歼-6的研发进程。
![]()
23
面对美军F-100“超级佩刀”带来的空中威胁,中国决定仿制苏联米格-19P进行应对。
24
但由于特殊历史环境影响,项目初期遭遇严重挫折,早期样机未能通过验收,无法投入服役。
25
经过多方调整和技术攻关,歼-6终于在1963年实现成功首飞。
26
该机型后续创下击落敌机超过20架的辉煌战绩,直至2010年才正式退出一线序列。
![]()
27
歼-6的成功背后,是中国航空人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
28
在技术储备尚浅的阶段,必须稳扎稳打,不可急于求成。
29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曾提出“东风”104、107、113等多个自主研发方案。
30
但由于整体工业水平不足,这些设想均未能转化为实际产品。
31
这段经历让航空科研人员清醒意识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需要的是耐心积累而非盲目跃进。
![]()
32
1961年引进的米格-21F-13战斗机,成为后来歼-7的研制蓝本。
33
作为第二代歼击机的代表,其研发之路充满坎坷。
34
苏联方面未移交完整技术资料,导致试制工作举步维艰,直到1966年才完成首飞。
35
1969年,歼-7生产线整体迁移至另一家航空制造厂继续推进。
![]()
36
这一次,团队没有止步于简单复制,而是开启了持续优化之路。
37
歼-7I解决了六大关键缺陷,歼-7II实现了稳定量产……
38
到了歼-7G型号,加装脉冲多普勒雷达与头盔瞄准系统,
39
使其具备发射新型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整体作战效能逼近第三代战机标准。
![]()
40
历经33种改进型号,服役时间跨越半个世纪,歼-7家族用实际行动证明:
41
即使起点是模仿,只要坚持迭代升级,同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强军之路。
42
从歼-5到歼-7,中国歼击机通过三代仿制机型完成了技术能力的“三级跳”积累。
![]()
43
如今,“歼”字旗下的成员日益丰富,形成覆盖各作战场景的完整体系。
44
每当航展现场歼-20划破长空,引擎轰鸣声未落,观众席便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45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一条清晰而务实的发展轨迹:
46
从最初的修理维护,到整机制造,再到深度改进与自主创新。
47
支撑这条道路的,是面对封锁与困境时百折不挠的毅力,更是对“掌握核心技术”的坚定信念。
![]()
48
当今天我们仰望蓝天,目睹歼-20隐身战机自由穿梭于云层之间时,
49
不应遗忘那段始于开国大典上“飞两遍”的艰难开端;
50
中国歼击机今日的强大底气,正是源于数十年来一次次失败中的反思、试验中的精进。
51
这条通往蓝天强国的路途没有捷径可走,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
52
这种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中国航空工业最珍贵的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