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不能多吃,会引发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猪油才是最健康的油,比植物油养人”。关于猪油的争议,一直没停过。到底哪种说法对?今天就从科学角度,把猪油的“功与过”讲明白。
中国人吃猪油的历史超过两千年,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用猪皮(富含猪油)熬制中药治疗少阴咽痛的记载,可见猪油在传统饮食中早有一席之地。但随着现代营养学发展,人们发现猪油的“短板”很明显: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
我们身体需要的油脂,讲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的摄入比例。如果每天只吃猪油,会导致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打破油脂平衡,长期下来确实可能增加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猪油完全“一无是处”。它有个植物油很难替代的优势:耐高温性强。像橄榄油、初榨花生油、初榨菜籽油这类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丰富,适合凉拌或低温快炒;但一旦遇到高温爆炒、煎炸,油冒烟时就会产生多环芳烃、丙烯醛,甚至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反而会损害健康。
哪怕是市面上常见的精炼植物油(比如标注“一级”的花生油),虽然比初榨油耐温性稍强,但如果用来长时间高温煎炸,稳定性依然不如猪油。猪油在高温环境下不易产生有害物质,从“安全性”角度看,反而比多数植物油更适合爆炒、煎炸这类烹饪方式。
![]()
当然,猪油的“适用场景”也很关键。如果是做凉拌菜,就别用猪油了——尤其是平时爱吃五花肉、肥牛、羊肉等红肉的人,已经摄入了不少动物油脂,再额外吃猪油,很容易导致饱和脂肪酸超标,加重身体负担。
如果家里习惯爆炒,不妨备一小罐猪油,但一定要控制用量。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油脂总量为25-30克,其中饱和脂肪酸(包括猪油、其他动物油)的占比建议不超过1/3,也就是说,每天吃猪油最好控制在10克左右。吃了猪油,就要相应减少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避免油脂总量超标。
![]()
要是觉得用猪油炸东西不方便,也可以选这两种植物油替代:一是花生油,耐温性在植物油中表现较好;二是高油酸、低芥酸的菜籽油(购买时注意看配料表),芥酸含量低能减少心血管负担,同时耐温性也能满足爆炒需求。
说到底,猪油既不是“养生神油”,也不是“心血管祸根”。关键在于“怎么用”和“用多少”。高温爆炒时用它更安全,但要控制量,搭配其他植物油和食材,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