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自2001年春,我就开始关注明清江南城乡关系史的这一课题,后来又将之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回想当年选题时的情境,竟如昨日般清晰而深刻。一晃八年过去了,迟迟没能做一个及时的“了断”,深感煎熬。然而,八年来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某种情结,在我的求学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见证着我的成长,令我感慨良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先生,是他给我指明了学术的门径。当初他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命我参加黄宗智先生主办的《中国乡村研究》创刊会议,开启了我与城乡关系研究的不解之缘。在这一过程中,葛先生更是用他的言传身教,引领着我的前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赋予我坚持的勇气和毅力,令我受益终身。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博士论文写作的关键时刻,葛先生恰好在非洲考察,每每遇到困惑和动摇的时候,我就通过电子邮件与他沟通。在当地互联网通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葛先生克服了收发邮件不方便的重重困难,在论文的篇章结构和思路上给予我大量建议,并仔细修改我的行文,让我完全没有感觉到通讯的不便。正是得益于葛先生的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使我于2003年夏天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毕业后,我进入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记得初入学术大门之时,刘志伟、陈春声两位老师就是我十分景仰的学者。在来中山大学之前,我真的没有想过能有机会直接向他们请教学问。非常感谢他们提供给我的难得机遇,让我在两年的博士后经历中,有机会重新审视自我,沉淀浮躁,反思陋习;而两位老师推崇的“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努力把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与基层社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扩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城乡关系研究的决心。二位老师对于学术近乎宗教般的热忱,时刻提醒我必须牢记学无止境,而他们对我的每一次鼓励或鞭策,都化为一种敬畏感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科大卫、郑振满、赵世瑜、程美宝、李文海、黄宗智、白凯、梁其姿、叶依能、邹逸麟、周振鹤、张修桂、曹树基、王振忠、樊树志、王家范、唐力行、范金民、李伯重、常建华、郭润涛、刘石吉、范毅军、蔡志祥、王卫平、张雪敏、山本英史、稻田清一等师长时常关注我的研究进展,并在学术上给予我指点和激励,让我倍感鼓舞。本书的三位匿名评审专家,提出了很多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本人未来的学术研究也颇具启发性。虽然在本书的修改过程中,已经努力融入了他们的指点,但由于笔者资质鲁钝,有些精神恐未能一一领会和贯彻,尚祈见谅。夏明方、余新忠、黄国信、温春来、黄志繁、张佩国、王建革、冯筱才、张伟然、鲁西奇、王利华、刘永华、张侃、贺喜、杜丽红、佐藤仁史、太田出、卜永坚、邱澎生、巫仁恕、秦冬梅、王敏、朱浒、杨国安、张应强、韦锦新、鲍炜、陈永升、邓智华、张笑川、胡云生、刘正刚、周荣等学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畅所欲言的感觉,亦可以带给我诸多的学术感悟,在此一并表示谢忱。比我年轻10多岁的青年才俊谢湜博士,是我近些年来最重要的学术伙伴,和他每一次的探讨与争论,都像他冲泡的潮州功夫茶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从2000年起,我一直奔走于江南各个公藏机构,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尽其所能,给我提供查阅资料的方便,让我感动不已。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本书绝不可能以现在的样子呈现在这里。2003年博士毕业以后,笔者先后在吴江、常熟、湖州等地进行了较为长期的田野考察,得到了张舫澜、杨申亮、周德华、周文晓、张建智、李惠民、姚立军、李海珉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使我加深了对地方历史的理解,感激之情无语言表。另外,书中的主要图表均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陈伟庆老师所绘,对她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因为她的理解和宽容,让我能够安心地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同时,父母和岳父母也是我坚强的精神后盾,但愿本书的完成或可不辜负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殷切期望。
2009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校庆日于康乐园永芳堂
再版后记
弹指间,博士论文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已出版十年有余了。在初版序言中,导师葛剑雄先生曾指出,如果不是现实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工作仍可继续下去。一直以来,我也将此书视作一部未完成的习作。然而,伴随着书的正式出版,仿佛肩上的一个沉重包袱被卸掉了,继而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并在这些超越中和原来的主题也渐行渐远了。
直至前年岁末,接到朱浒兄来电说要在清史研究丛书中再版拙作,让我重新开启了那些封尘已久的记忆。虽然在那一刻,心中有些许犹豫,但还是出于某种熟悉的情结勉强应承下来。恰巧彼时,我正在带领研究生阅读费丝言、罗晓翔二位女史关于晚明南京城市研究的大作,书中均有鲜明的城乡关系史的理论关怀。无意间的微妙链接,令我的决心竟也愈发坚定了起来。
在短期内做大拆大建,显然不太现实。考虑再三,决定在维持原书既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四篇相关文章作为本书的附录。尽管附录中所收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很大,且缺少与全书的内在联系,但仍在原有问题意识上有不同程度的推进,或可代表我对明清江南城乡关系问题的持续思考。为与原作有所区别,经与出版社商议,决定将书名改为《在城在乡: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算是博士论文的增订版。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朱浒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王婉莹和库晓慧编辑,如果没有他们的关心和督促,本书及与本书相关的诸多回忆恐怕会继续封尘下去。
2024年10月于伶仃洋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