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9月26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市场开发赞助与捐赠答谢仪式举行。成都世运会联合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对60家贡献企业进行公开答谢。赛事合作伙伴向世运会赠送“世运记忆”宝贵遗产,“世运AI天团”机器人、机器狗现场呈现科技赋能世运成果,11家低碳能源企业共同助力达成首个“碳中和世运会”,正是这千万个默默的奉献者,共同绘就了“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的世运盛会。
![]()
活动现场 图据主办方
![]()
活动现场 图据主办方
赛事伙伴聚力打造“成都品质”
让世运会市场开发收入创历史新高
市场开发板块贯通渠道整合“赞助+特许+捐赠”多元模式聚合各行业资源,开创世界运动会市场开发收入创历史新高。赛事招募了26家赞助企业和34家捐赠企业;特许经营方面共招募48家企业,累计推出16大类共计500余款特许商品;开设零售店(点)共计218个。
活动现场,赞助商企业代表向执委会捐赠承载着独特“世运记忆”的珍贵礼物,独家设计官方服饰、“世运号”主题涂装飞机模型、首支火炬——“竹梦”,每一件赠品都镌刻着这场盛会与城市的记忆。
成都世运会相关负责人现场为赛事合作伙伴授牌并表示,赛事合作伙伴们不仅在自主核心领域精益求精服务赛事,更加主动践行社会责任,为运动员、志愿者及观众等客群提供品类丰富的防暑降温物资保障,如开闭幕式观众礼包中的遮阳帽、袋装水、纸巾、能量补给包,媒体工作包及运动水壶,运动员村的部分餐饮点心,志愿者礼包中的雨伞等,均由企业捐赠支持。这样的模式不仅充分地节约了办赛资金,更在细微之处彰显头部企业的责任与担当,用“科技+人文”双重服务让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嘉宾感受到“成都品质”。
![]()
图据主办方
科技赋能世运会打造“成都范式”
低碳办赛与传统非遗首次闭环融合
在捐赠答谢环节,为成都世运会在科技赋能、绿色低碳、服务保障等领域作出贡献的34家捐赠企业接受主办方授牌答谢。
令人记忆犹新的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的“天府大屋檐”LED巨幕以及赛事期间投入使用的黑科技凭借其创新性和互动性成为全场焦点。“成都造”AI人形机器人在世运村与运动员亲密同框,咖啡机器人为国际媒体记者定制“世运咖啡”、eVTOL无人飞行器为赛事打造世运低空游览;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残疾人完成火炬接力,让残疾运动员感受到硬核科技创造出的“成都温度”。
赛事不仅为四川一大批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个转化示范的创新应用场景,也进一步提升了众多“成都智造”的美誉度。根据赛事需要聚焦科技赋能、绿色低碳、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开通公益捐赠渠道,类似的市场探索,不仅凸显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助力城市智慧系统升级,让办赛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世运会不仅是科技赋能的创新典范,更是绿色低碳的生动诠释。制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指南》,实施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组织、低碳服务等九大行动。吉利控股整合旗下品牌车型,为世运会提供近500辆新能源汽车;发布“成都世运会碳中和领航员”计划倡议,汇聚四川长虹、银谷碳汇、成都燃气集团等11家企业力量,共捐赠17.2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世界运动会历史上首个“碳中和世运”。由青江竹浪科技大嘴蛙打造的“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在赛事期间回收近6万个塑料瓶共计1.86吨。经技术转化让废弃塑料变身纺织新材料,通过非遗缠花手艺人编织成一朵朵绚丽的世运之“蓉”,与世运之“杏”艺术品。一只普通的PET饮料瓶,从投放到化身“缠花”艺术品仅需72小时,全程碳减排数据上链、工艺开源共享,标志着绿色低碳与传统文化首次实现可复制的闭环融合。
城市携手赛事、赛事成就城市。成都世运会虽暂告一个段落,但城市开放共享、内修外联的格局已越发广阔,对于这座城市来说,文商旅体融合的“大叙事”才刚开篇,成都将继续释放赛事效应,充分运用世运会成果,将体育赛事的“流量”持续转化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增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