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读者留言,说了这个有趣的话题:他看武侠小说时,通常高手都是用剑,也有剑圣、剑仙的说法。
可古代各种古籍里,对枪这种武器的描述,很是强大,比如《手臂录》说 “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无隐录》直接称 “盖枪为器中之王”,《武备志》也承认 “阵所实用者,莫枪若也”。
意思是战场上拼杀,没有比枪更好用的家伙事儿。
![]()
为啥?枪的设计就是为“杀人”量身定制的:
两三米长的枪杆,前端裹着锋利的枪头,往那儿一站就是“移动的长矛”。敌人要冲过来,你往前一扎,根本够不着你;要是群战,一杆枪能扫倒一片——这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
可这么厉害的枪,却为何武侠小说里感觉远远不如剑风光呢?
其实选兵器,跟咱们过日子选工具一个理儿,得看用在哪儿、能不能 “装门面”。枪和剑的差别,从根儿上就决定了它们在武侠里的不同待遇。
枪这玩意儿就是为战场而生的 “实干派”。枪杆长,核心招式就 “刺” 和 “扎”,靠的是长度优势和蛮力爆发,讲究 “一招制敌”。
你想啊,战场上骑兵冲阵,长枪往前一递就能戳穿敌人甲胄,效率极高;可到了江湖里,这优势就成了麻烦。
试想,一个高手拿着两三米的长枪,在酒馆、客栈、小巷、屋顶、竹林深处这些武侠常见的打斗场景中,如何施展得开?
动作幅度大,受空间限制多,舞者枪杆连转身都费劲,总不能让高手打架前先喊 “等会儿,我找个宽敞地儿” 吧?
![]()
文学需要“留白”和“写意”,而枪太“实在”了,招式太 “直来直去”,除了刺就是扎,没那么多花活儿,难以展现飘逸灵动的美感。
人家“月下练剑”是浪漫场景,你要是描述月下练枪,总觉得少点灵动劲儿。
70 到 100 厘米长度的剑就比较合适江湖,侠客单手双手都能使,不管是挂在腰上还是背在背上,甚至缠在腰上,藏在袖子里,走哪儿带哪儿都方便掏出来打架,帅得一批。
并且剑早早就脱离了 “单纯兵器” 的定位 —— 孔子说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剑”,古代文人、贵族就算不打仗,也得挂把剑撑场面,这就让剑自带 “高雅、有风骨” 的标签。
招式上更灵活,既能 “剑走轻灵”,像李白诗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那样飘逸;也能 “重剑无锋”,像杨过那样靠力量碾压。
武侠后期总要往“超凡”上靠,剑刚好接住了这个设定。道教说“剑者,百兵之君,可通神灵”,武侠作者想写一个高手,可以用 “凌空御剑”“雪中比剑”的剧情,剑随手就能融入场景;
![]()
而同样的情景换成枪,就显得格格不入,总不能让高手扛着长枪飞吧?那画面想想就出戏。
武侠小说中的“剑圣”、“剑仙”,往往性格清冷孤傲、飘逸出尘,如西门吹雪、风清扬、酒剑仙。剑的“灵动”、“高雅”与这类性格高度契合。
而枪的“刚猛”、“厚重”,更适合豪爽粗犷的角色,这类角色在武侠中多是“猛将”型。
你看历史上用枪的高手,几乎都和战场挂钩,像岳飞、杨再兴,张绣,罗信,赵云,霸王枪项羽,都是驰骋沙场的猛将。
不是枪弱,是武侠“不需要”枪圣。
你死我活、尸山血海枪、一群人打一群人”的战场,不太讲究技巧,招式,靠的是霸道攻击,枪就能发挥“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尽可能的让自己能够活下去。
而江湖更讲究人情世故,即便打打杀杀也会点到为止,因此剑更适合侠客。
剑能满足“一人一剑走天涯”的浪漫,能载着“御剑飞行”的梦想,能藏着“君子如剑”的风骨,更适合江湖。
![]()
古籍里说枪是 “百兵之王”,是因为在战场上,枪的长度、威力能压制刀、剑、戟,适合大规模作战,是 “实用为王”;
可武侠小说的背景是 “江湖”,不是 “战场”,这才容易产生武侠小说里高手都是剑圣剑仙,却没有枪圣的设定。
虽然没有“枪圣”,但“枪王”却不少,毕竟战场是古代封王拜将最主要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