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浙江长兴港的施工工地上,一柄锈迹斑斑的“丁”字形铁器破土而出。考古学家小心翼翼清理附着其上的千年淤泥,发现这件全长64厘米的兵器单侧开刃、刃长37厘米,侧翼双刃部分长24厘米。经过与明代《武备全书》图谱比对,最终确认这正是失传已久的手戟——三国猛将典韦所用兵器的真实原型。
![]()
出土了那个手戟,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大概三四斤,跟书里写的八十斤差太远了,大家一下就懂了,古人说的“斤”跟现在的斤完全是两码事,差不多就是250克,书上还喜欢添油加醋,八十斤,其实没那么夸张,典韦拿手上,能甩得动,也能扔出去,传说里扛着百斤大戟冲锋陷阵,想想就好,现实里没那么离谱。
手戟的设计,重心很靠前,握住前面一截,甩出去转得飞快,刀刃也利,穿个皮甲肯定没问题,典韦濮阳那次,书上记着手里有“十余戟”,冲进人堆里,这种兵器就是消耗品,得多带几把,能一直投,打起仗来,一轮一轮地往外扔,宛城那场硬仗,典韦先是用长戟砍断十几根长矛,后来手戟一甩,敌人就倒了,最后甚至抡起个人当武器,冷兵器时代那种残酷,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
考古队挖出来才知道,汉末以后,炼铁的技术进步太快,唐代有陌刀,能把马都劈开,宋代有神臂弓,三百步开外还能伤人,光靠扔东西,早就跟不上版本了,手戟要投得准,得练很多年,弓箭手,练个三个月,就能拉上战场,典韦198年战死,这种纯靠个人武艺的兵器,也就慢慢没人用了,成了绝唱。
![]()
修复的时候,用显微镜去看,刃口上全是雪花纹,锻打得特别细,包钢的技术早就有了,柄上还能看到麻纤维磨损留下的印子,说明以前缠过防滑的东西,《考工记》里讲的那些工艺,跟挖出来的东西一对,全都对得上,咱们国家古代的冶金水平,真的很高。
![]()
这柄铁器就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颜色暗褐色,全是岁月的痕迹,站在玻璃外面,眼前好像就能看到典韦扔出戟的那个瞬间,火光照着他的脸,历史的厚重感,用数字根本说不清,真的只有看到实物,才能明白那种感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