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260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前言
常听老人念叨“碎银几两压箱底,荒年能当救命粮”,可如今别说压箱底的银锭,连奶奶当年的银簪子都成了抽屉里的老物件了。难道古代满大街流通的银子,真像被时光吹走了?
![]()
其实考古学家早给了答案:银子从没消失,它只是换了活法。接下来老达子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这些银子变形的秘密~
银两制度
要讲清楚银子的非货币化,得先回到它最风光的时刻,就是明代的银两制度。
在这之前,中国的货币体系其实很分裂:秦汉用铜钱,唐宋混着用铜钱和纸币(比如北宋交子),到了明代初期,朱元璋强行推洪武宝钞(纸币),结果因为滥发贬值,老百姓宁愿藏铜钱也不用纸钞。
直到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才算给银子正了名。《明史・食货志》里写得明白:凡赋役、土贡,悉并为一条,计亩征银。简单说就是:不管是交税、服劳役还是给朝廷交特产,全都折成银子交。
这一步有多关键?相当于把银子变成了国家的血液:朝廷收税收银,发官员俸禄用银,甚至边防军费(比如九边的军饷)都用银锭结算。
比如万历年间,辽东镇的年军费要300万两白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5.那时候的银子,是真真切切的国家命脉,每一两都拴着王朝的生死。
银子的岗位转变
但到了清代,银子的岗位悄悄变了。
一方面,白银产量暴涨:云南的银矿在清代进入鼎盛期,乾隆年间年产银达100多万两(是明代的5倍)。另一方面,工艺技术解锁了银子的新用法。以前银子只能铸锭、打首饰,现在能拉成比头发还细的花丝(比如花丝镶嵌工艺),能锤成比纸还薄的银箔。
随着银产量增加与工艺发展,白银在货币功能之外,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象征身份、宗教供奉、家族传承等非流通角色。
皇室用它来显身份,江西南城的益庄王墓(万历年间藩王)里,考古队挖出过一件银丝编缀衣:用12000根细银丝(每根比头发丝还细)编织而成,领口、袖口还嵌了翡翠。
要是把这些银子铸成银锭,能铸20个十两锭,但藩王偏要做成衣服,货币的价值是流通,而奢侈品的价值是不流通,越不用来花的银子,越能彰显贵不可言。
民间很多人用它来压箱底,清代江南嫁女有个习俗叫十里红妆,陪嫁里必有银六件套:银碗、银筷、银锁、银压襟、银手镯、银簪子。这些银器不是用来花的,是传家宝,奶奶的银簪子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女儿,银子从流动的钱变成了凝固的亲情。
宗教呢,就用它贴神圣,四川彭山的清代寺庙遗址里,考古队发现过一尊银包铜佛像。佛像主体是铜铸的,但表面贴了一层银箔,薄得能透过光。为什么用银?佛教里金为上,银次之,金太贵,银刚好能让佛像看起来 金光闪闪(其实是银箔反光),又比铜更有神圣感。你看,这时候的银子,已经成了宗教的化妆品。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考古数据:
从现存清代墓葬与遗址看,银器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远超明代,反映出白银从货币向生活、宗教、身份象征等领域的渗透了。也就是说,大部分银子已经不在市面上流通了,而是变成了不能花的东西:它是藩王墓里的银衣,是寺庙里的银箔佛像,是嫁女时的银锁,甚至是烟馆里雕龙的银烟枪。
![]()
货币的本质是流通,而非货币化的本质,是银子从流通的工具变成了存在的本身。它不再是能换粮食的钱,而是显身份的衣服保平安的锁通神的箔。
隐形的消耗
古代没有工业革命,但手工业的精细活已经是吃银大户。比如江西明代藩王墓里的银丝编缀衣(用12000根比头发还细的银丝编成),看着精巧,背后是惊人的损耗:
考古学家复原过拉丝工艺:把银锭熔成银条,塞进拉丝板(一块布满从粗到细小孔的钢板)里,用人力拉成丝。可银太脆了,手工拉丝很容易断裂,所以废料率极高,一个成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数倍于成料的损耗。
还有清代的镀银术,用银汞齐(汞和银的合金)给铜器镀银(比如银锁、佛像)。这个过程里,汞会慢慢挥发(变成有毒的汞蒸气),银则牢牢粘在铜器上。但每镀1斤铜器,还得消耗额外的银子,而且挥发的汞还会带跑一点银。
考古队在成都清代镀银作坊遗址里,发现过装汞的瓷罐,罐底沾着银粉。这些银粉就是跑掉的,再也收不回来了。
银子被文化赋权了
在湘西武陵山区的苗寨,考古队挖到过不少清代苗族墓葬:棺材里没有银锭,却堆着满满当当的银饰,银花插在发髻的位置,银项圈套在颈骨旁。
根据《苗族银饰文化志》的记载,苗族老人去世前,会把生前所有的银饰都找出来,亲手交给子女。银饰在这里不是财富,而是灵魂的钥匙。
而在闽南的泉州,银子钻进了送子娘娘的神龛里。考古队在泉州丰泽区的清代民间信仰遗址,发现过一尊银娘像:木像的脸和手都贴满了银箔,身上挂着信徒送的银锁、银手镯。当地老人说,这是银娘,是专管生小孩的神灵。
闽南有个习俗:不孕的妇女会带着银锁来求银娘,把银锁挂在银娘的手腕上,嘴里念叨:银娘银娘,给我送个胖娃娃。等怀孕后,再把银锁取下来,戴在孩子的脖子上:这是银娘给的‘平安锁’,能挡灾。这里的银,已经不是钱,而是神灵的媒介。
银锁从信徒的手里,转到了银娘的身上,再转到孩子的脖子上,它的价值不是能换多少米,而是银娘的恩典。
![]()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银锁不能随便卖:如果孩子长大后把银锁卖了,会被说忘恩负义,银娘要收走福气。于是,银子从可以花的财富,变成了必须传的福气,它被绑在神灵与凡人之间,再也不能作为货币流通。
但其实这也只是小头,真正的流失是后面的不平等条约的赔款。
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是白银流失的大头
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赔英国2100万银元(约合1470万两白银)。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外赔银子,但只是开始。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狮子大开口要了2亿两白银,还附加赎辽费3000万两(本来日本要占辽东,俄国、德国、法国出面干涉,中国得再拿3000万两把辽东赎回来)。
到1901年《辛丑条约》,八国联军直接按每个中国人赔1两的标准,要了4.5亿两白银,加上39年的利息,总金额高达9.8亿两。
这些数字不是纸面上的数字,是真金白银的流失。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日军先冲入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把存放在那里的300万两白银搬得干干净净。英军、法军则扫荡民间,商户的银柜被砸开,百姓的银饰被抢走,连寺庙里的银器都没放过。据《庚子纪事》记载:京师各库,被劫一空民间所藏银钱、衣物,搜括殆尽。这些抢来的银子,直接进了列强的腰包,连账都不用算。
接下来是日本侵华的系统掠夺,这次不是抢一笔就走,而是把中国当成提款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首先抢走了东北银行的2000万两白银储备;1937年全面侵华后,日本在占领区实行经济统制:一方面强制收缴民间银元,用伪钞(比如满洲国圆联银券)兑换。你手里的银元换了一堆废纸,日本却用这些银元去购买国际物资。
![]()
另一方面,日本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华中振兴公司,把占领区的矿产、农产品运到日本,再把日本的工业品卖回中国,相当于用低价买、高价卖的方式,变相掠夺白银。
更阴的是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用纸币代替银元)后,日本在占领区强制用伪钞兑换法币,然后把法币运到上海、香港,换成美元、英镑,再用这些外汇购买军火——等于用假钱换走了中国的真金白银。据统计,抗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白银、黄金,总价值超过50亿美元(按当时汇率,1美元约合3两白银,相当于150亿两白银)。
最后一刀,是国民党迁台时的搬运,把中国最后一点家底带跑了。
1948年,国民党在大陆败局已定,蒋介石下令将中央银行的黄金、白银、外汇储备运往台湾。据台湾中央银行后来的档案披露:1948年12月到1949年5月,国民党分三批运走了277万两黄金(约合86吨)、1520万两白银、1.5亿美元外汇。这些钱,本来是中国恢复经济的种子,却被带到台湾——台湾后来的经济起飞,靠的就是这笔钱。
把这些账加起来:不平等条约赔款约9.8亿两,八国联军抢了约500万两,日本侵华抢了约150亿两,国民党运走1520万两——虽然数字有重叠,但核心是:古代积累了几千年的白银,在近代一百多年里,被列强抢光、被日本刮光、被国民党运光了。
老达子说
所以,现在见不着银子,一方面是因为银子的文化赋权,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银子,早就被抢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