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9日,党中央、中央军委正式下发《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离开人民军队的序列,开启了新的征程。
![]()
此时,驻守在全国各地的2个师共2万多名官兵,带着自己的行囊,带着工程机械等等,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从四面八方直奔刚刚兴建的深圳特区,来到了这片荒芜之地。
他们就在这里书写了一段传奇,创造了“拓荒牛”精神,锻造了深圳特区所特有的精神高地,至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看来,两万名官兵当初转业到深圳绝对是命运的特殊青睐,也是选对了路,但谁又知道,他们刚到深圳时所遭遇的苦呢?甚至艰苦创业,艰难起步等等这些词都无法形容。
![]()
第一,环境条件非常苦。广大官兵来到深圳的时候,只是宝安县的一个边陲小镇,荒滩丘陵遍布,竹林茅草丛生,甚至根本不具备居住的条件。
更何况,不仅仅是2万官兵过来,还有官兵家属共计4万多人,而深圳特区内只有2万多人,这4万多官兵及家属成为了特区内居民的主体,可问题就来了。突然大军涌入,深圳的物资供应立即断链,生活都成了问题。
更糟糕的是,没有营房,大家就用竹子和茅草搭棚,房顶上盖沥青毛毡,但这种棚子冬天根本不保暖,夏天旱,只要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遇到台风天,棚子直接吹散架。
![]()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没有锅灶就挖地为灶,做口饭能填饱肚子就行,没有清洁饮用水喝,就现地打井。很多宿舍里根本没有床,就用毛竹支床搭成通铺睡觉……但就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广大官兵凭借军队时期磨练出的坚韧意志和自力更生精神,开始了特区最初的开拓,克服了生存上的巨大挑战。
第二,经营极度困难。集体转业后,部队编制转为企业单位,最大的困难是从接受指令性计划的军人,转变为需要自己“找米下锅”的企业员工。当时国家基建压缩,任务锐减,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如项目招标、成本核算、商业竞争等几乎一无所知,一度陷入“无活可干”的困境。
面对生存危机,他们被迫主动走出营地,学习参与市场竞争,四处奔走寻找项目,艰难地转型,拼命地学习,才逐步掌握了企业的运营方式,并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
第三,企业化运营后,传统军队凝聚力面临的新挑战。很多部队转成企业后,即使成功承接项目开始运营后,如何维持部队原有的高度团结和凝聚力也成为了新的难题。在以往,官兵靠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严格的纪律凝聚在一起。而转为公司后,发工资、讲效益成为现实需求,原有的单纯上下级关系增添了复杂的利益分配因素。
同时,人员被分配到不同的项目和岗位,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集体生活模式被打破,这给团队协作带来了挑战。这都是部队转为集体企业后面临的困惑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领导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同时,格外注重弘扬部队时期“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努力将军事集体的凝聚力转化为企业团队的战斗力,确保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能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
![]()
就在这些艰难中,两万名官兵摸索着慢慢转为了市民。虽然不再是军人,但依然把军队的优良传统刻进骨子里,不服输,敢闯敢干,慢慢地从深圳这块大地上实现腾飞,在地方的战场上闯出了一片天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