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生金”记
原创 王玉龙
在潍坊,河流与湖泊从未像今天这般“忙碌”。
它们不仅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更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绿色银行”。当别处可能还在探讨如何守护绿水青山时,潍坊已悄然完成了一场从“水安”“水美”到“水富”的精彩蝶变——这里的河湖,正以生态产品的形式,生出真金白银;这里的活水,正在流淌出另一种“活法”。
![]()
一场静默的革命始于“水银行”的诞生。
取水权、客水指标如储蓄般被收储整合,闲置的水资源首次以“资产”身份进入交易市场。运行仅三个月,1.05亿立方米水权储备、1148万立方米交易量、54家企业用水难题迎刃而解——水,不再是静态的资源,而是流动的资本。
在青州茅峪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被赋予1505.14万元的价值评估,最终以388.2万元成交。梯田整修、中草药种植、游客纷至沓来……曾经的水土流失区,如今成为“治理—转化—再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样板。绿水青山在此明码标价,生态账本翻出了经济收益。
![]()
潍河与弥河畔,一场关于“公平”的试验正在上演。
“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纵向补偿与县际横向补偿双轨并行,725.5万元纵向资金与8900余万元横向资金如活水般注入流域治理。污水处理率与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提升,河流水质稳定达Ⅲ类。生态补偿不再是单向投入,而是流域内城乡之间的利益再平衡,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
峡山水库的碧波之下,藏着另一重财富密码。
21.6万亩水域、5万亩湿地、10万亩林地……这些曾经“看得见摸不着”的生态资源,通过“水权贷”“生态贷”被激活为31.9亿元信贷资本。贷款资金用于峡山水库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实现了河湖“含绿量”向“含金量”的高效转化。
在昌邑,2524.66万方取水权化身2.64亿元融资,老旧管网改造因此提速;在寿光,全省单笔最大“节水贷”7亿元授信落地,每年节水45万立方米的愿景可期。
河湖的“含绿量”,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
![]()
河湖的价值,最终在产业融合中绽放异彩。
峡山水库的“鱼经济”堪称典范:“禁渔休渔—增殖放流—生态捕捞”的循环模式下,鱼类从32种增至35种,“峡山湖有机鱼”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生态捕捞周吸引游客3万人,消费增长600万元——鱼与水的共生,成了经济与生态的共荣。
临朐嵩山水库的抽水蓄能电站,将水力转化为年13.1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寿光巨淀湖以湿地修复为基,打造光影秀、音乐节,文旅收入超2亿元,湖中芦苇甚至催生5000万元草编产业……河湖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串联农、文、旅、商的生态纽带。
![]()
潍坊的探索远未止步。
10条“沿着河湖游潍坊”线路,如丝带般串联起100余处景点、40余处水利工程;青州南阳河的“峱宝宝嬉乐园”、临朐五井石河的漂流项目、寒亭大于河的村企联建——每条河都在书写独特的“生金”故事。
而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机制:全国首个《河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办法》让生态价值“有价可依”;河长带头、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治理网络,则让保护与开发形成闭环。正如潍坊市水利局负责同志所言:“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是让自然财富成为社会财富。”
潍坊的实践证明,河湖的价值从不局限于灌溉与防洪。当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当补偿机制重构利益、当金融工具撬动资源、当产业融合激活业态——河湖便从自然的馈赠升维为发展的引擎。
这里的故事,不仅是水的生金术,更是一座城市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最美的风景,终将孕育最可持续的繁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