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诗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李白杜甫这些千古文豪。
可你知道吗?有一位诗人,他的一首诗至今还在中学课本里,被无数学生背诵,可这个人的品格却烂到了极点。
![]()
他为了巴结权贵可以给人提尿壶,为了一首好诗能杀死自己的亲外甥,这样一个道德沦丧的人,怎么会写出传世千年的经典诗句呢?
公元675年,25岁的宋之问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刚入仕途时,他只是个小小的九品官,在朝堂上根本排不上号。
真正让他飞黄腾达的机会,是武则天当政那些年。
![]()
武则天这个人爱诗词,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
有一次,她带着一帮大臣游览龙门香山寺,兴致来了就说要搞个现场作诗比赛,谁写得好就赏锦袍一件。
当时在场的文人不少,其中有个叫东方虬的,那可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大家都觉得这锦袍非他莫属。
宋之问当时还是个小透明,可他胆子大,也敢上去凑热闹。
他写了一首《龙门应制》,什么"宿昔清都燕,今兹黄河游"之类的,拍马屁拍得那叫一个响亮。
武则天一看,嘿,这小子不错啊,文采好,会说话,当场就把锦袍给了他。
这一下,宋之问在朝廷里算是出名了。
![]()
武则天对他刮目相看,开始重用他。
短短十五年时间,他从九品小官一路升到了五品大员,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武则天身边有个智囊团,叫北门学士,专门给她出谋划策。
按理说,宋之问文采这么好,又这么会拍马屁,进这个团队应该没问题。
可偏偏他有个毛病——口臭。
古代人很讲究这些细节,尤其是要经常在皇帝身边伺候的人,更不能有这种问题。
![]()
武则天虽然喜欢他的才华,可实在受不了他那口气,就把他安排到了奉宸院。
奉宸院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管皇家杂务的地方,地位比北门学士差远了。
宋之问心里肯定不爽,可他也没办法。
在奉宸院待着,他认识了两个人,这俩人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
张易之和张昌宗是什么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们是武则天的男宠。
武则天那时候已经六七十岁了,可还是很享受这种被年轻男子围绕的感觉。
![]()
这哥俩长得好看,又会哄人开心,很快就成了武则天的心头肉。
在那个时代,皇帝的宠臣权势熏天,连朝廷重臣都要看他们脸色。
宋之问看在眼里,心思活泛得很。
他觉得与其在奉宸院混日子,不如抱上这两个人的大腿,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他开始主动跟张氏兄弟套近乎,各种献殷勤。
最过分的是,他竟然主动给这两个人提尿壶。
你想想,一个堂堂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居然给别人端屎端尿,这得多没底线?
![]()
可宋之问不觉得丢人,他觉得这是在投资。
果真,张氏兄弟觉得这个人很有眼色,也愿意关照他。
宋之问的日子确实好过了不少,在宫里说话也更有分量了。
宋之问越混越熟,胆子也越来越大。
他看张氏兄弟过得那么滋润,心里也动了歪心思。
他想,自己好歹也是个有才华的人,长相虽然比不上他们,可文采方面绝对秒杀,说不定武则天也会看上自己。
![]()
他开始打扮自己,想方设法在武则天面前露脸。
可每次一张嘴,那股口臭味就把人熏跑了。
武则天虽然年纪大了,可鼻子还是好使的,对他这种想法根本不感冒。
宋之问的美梦破灭了,可他也不死心,继续在宫里混着,继续给张氏兄弟当狗腿子。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神龙政变。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重新当皇帝。
政治风向一变,那些曾经围在武则天身边的人都遭了殃。
![]()
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也被贬到了岭南的泷州。
从长安到泷州,那可是几千里地,在当时基本上就是发配边疆。
宋之问这辈子都没离开过京城,突然要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心里那个苦啊。
可他也没别的办法,只能乖乖地上路。
![]()
到了泷州,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艰苦,跟在长安时候的锦衣玉食简直是天壤之别。
宋之问在那里待了没多久,就开始想办法逃回去。
宋之问偷偷跑回了洛阳,可他现在是戴罪之身,不能公开露面,只能找地方藏身。
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朋友——张仲之。
张仲之这个人心地善良,看宋之问可怜,就把他藏在自己家里。
![]()
宋之问表面上很感激,心里却在盘算别的。
他知道自己现在是逃犯,迟早会被抓住,得想办法给自己找条出路。
有一天晚上,宋之问偷偷听到张仲之跟另一个叫王同皎的人在商量什么大事。
仔细一听,原来他们要刺杀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虽然武则天下台了,可他还是朝廷重臣,权势很大。
宋之问听完,心里乐开了花。
![]()
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宋之问连夜写了一封告发信,详细说明了张仲之和王同皎的刺杀计划,然后偷偷派人送给了武三思。
武三思看完信,吓得不轻,赶紧采取了防范措施。
果真,没过几天,张仲之等人的刺杀行动失败了,全被抓住。
朝廷一审问,发现确实有这么回事,而且武三思说这个消息是宋之问提供的。
![]()
武三思为了感谢宋之问的救命之恩,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过,还给了他一个新官职——鸿胪主簿。
宋之问又重新回到了朝堂,而张仲之一家却被满门抄斩。
那个曾经收留他、保护他的朋友,就这样死在了他的告发信下。
可宋之问一点愧疚都没有,他觉得这是他聪明的地方,是他的生存智慧。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这小子也是个有才华的人,而且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
刘希夷最出名的一首诗叫《代悲白头翁》,里面有两句话特别经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这两句诗一出来,整个文坛都轰动了。
大家都说这是千古名句,能写出这种诗的人,将来肯定能成为大诗人。
宋之问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为自己的外甥感到骄傲,毕竟是自家人出了才子。
可另一方面,他心里又很嫉妒。
他自己写了这么多年诗,虽然也算小有名气,可从来没写出过这种惊世之作。
![]()
宋之问越想越不甘心。
他觉得这两句诗如果是自己写的该多好,说不定能让自己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宋之问找到刘希夷,提出了一个无耻的要求:把这首诗让给自己。
他说自己是长辈,在朝廷里地位高,如果这首诗署他的名,传播会更广,影响会更大。
刘希夷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种要求简直闻所未闻,哪有舅舅抢外甥诗作的道理?他当场就拒绝了,说这首诗是自己的心血,绝对不可能让给别人。
![]()
宋之问见软的不行,就开始威胁。
他说自己在朝廷有权势,如果刘希夷不听话,他有的是办法收拾他。
可刘希夷也不是好欺负的,坚决不同意。
两个人闹得很僵,宋之问心里的杀意也越来越重。
他觉得既然软硬都不行,那就只能用极端手段了。
宋之问暗中派了家里的奴仆,趁着夜黑风高,潜入了刘希夷的住处。
那时候的刘希夷还不到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亲舅舅会对他下毒手。
![]()
家奴按照宋之问的指示,用土袋子把刘希夷活活压死。
这种死法特别痛苦,而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外伤,看起来像是意外或者病死。
刘希夷死后,宋之问很快就把那首《代悲白头翁》据为己有,说是自己的作品。
当时也没有什么版权概念,死人不会说话,其他人也不好判断真假,这首诗就这么变成了宋之问的"代表作"。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亲舅舅的贪婪之下。
![]()
宋之问为了名声和利益,连最基本的人性都丢掉了。
好景不长,武三思后来也被人杀了。
宋之问又一次成了没有靠山的人,新的统治者对他这种反复无常的墙头草很不感冒,再次把他流放,这次是去更远的钦州。
钦州比泷州还要偏远,那里瘴气很重,很多被流放的官员都死在了那里。
![]()
宋之问这次是真的绝望了,他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了长安,再也过不上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了。
在去钦州的路上,宋之问路过汉江。
看着滔滔江水,想到自己的一生,五味杂陈。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年轻时的志得意满,也想起了这些年来为了权势做过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
就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宋之问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一首诗《渡汉江》: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那种既想回家又害怕听到坏消息的复杂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近乡情更怯"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讽刺的是,宋之问一生写了那么多拍马屁的诗,都没能流传下来,偏偏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写的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
这首诗后来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一代代学生都要背诵。
可大部分人只知道这首诗好,却不知道写这首诗的人品格有多么败坏。
宋之问到了钦州,没活多久就死了。
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被李隆基下令赐死的。
![]()
不管怎么死的,他这一生算是彻底完了。
他死后,文人们为他的才华感到惋惜,觉得这么有才的人就这么死了,挺可惜的。
可普通老百姓却觉得他死有余辜,这种人渣活在世上就是祸害。
宋之问的一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才华但没品格的人,最终还是会自食恶果。
他虽然凭借才华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可因为人品太差,最后还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宋之问这个人真的很矛盾。
说他没才华吧,《渡汉江》确实写得好,千年来一直被人传诵。
可说他有才华吧,他的人品又烂到了极点,为了利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才华是不够的,品格比才华更重要。
才华可以让人出名,可只有品格才能让人真正被人尊敬。
宋之问就是个反面教材,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线,否则再大的才华也救不了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