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T的出现,为复发难治的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临床实践中,哪些患者能真正获益、是否需要与移植联合治疗,仍是患者与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些核心话题,高博上海力泉医院李肃教授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了深入的解读与建议。
Q1. 除了复发难治,哪些具体因素(如年龄、体能状态、高危遗传学异常、是否有髓外病变等)是您判断患者是否能从CAR-T治疗中获益的关键?您会如何建议患者家庭评估是否选择这条路?
李肃教授:
CAR-T治疗是否能让患者获益,通常需要结合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第一是患者的遗传学风险分层。骨髓瘤的治疗手段经历了从传统化疗到靶向药物、自体移植的演变,但对于高危,尤其是超高危遗传学异常的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案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这类患者如果尽早使用CAR-T治疗,更有可能得到显著获益。
第二是患者对传统治疗方案的反应情况。部分患者在早期治疗中即表现出反应不佳,例如经过两到四个疗程疗效依然停留在疾病稳定(SD)或部分缓解(PR)的水平,这类患者如果继续选择自体移植,再辅以传统药物维持,通常也难以维持疗效,容易出现复发,这种情况选择CAR-T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第三是患者是否存在髓外病变。部分骨髓瘤患者会出现骨髓以外的病灶,例如肝脏、皮肤软组织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化疗对这些部位的病灶治疗效果有限,即使是新型抗体药物如达雷妥尤单抗,对髓外病灶的疗效也常常不足。对于这类患者,尽早选择CAR-T可能带来更多获益,如果是肿块较大的患者,临床上还会考虑将CAR-T与自体移植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帮助患者获得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缓解。
Q2. 我们常听说“CAR-T桥接移植”或“移植后CAR-T巩固”等策略。能否请您解释,为什么CAR-T和移植结合能提高疗效?
李肃教授: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自体移植一直是巩固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沿用了三四十年。随着CAR-T疗法的出现,临床开始探索两者结合的策略,弥补单一治疗方式的不足,解决既往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如刚才所说,骨髓瘤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是髓外病变,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肿块,这种病灶就像一个“堡垒”,CAR-T细胞要进入其中往往非常困难;部分患者虽然在外周血中能检测到CAR-T细胞扩增,但在肿瘤核心部位却完全检测不到,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会形成一种免疫微环境,阻挡CAR-T细胞渗透进去,最终导致复发或治疗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在CAR-T后桥接自体移植,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剂量化疗显著减少肿瘤负荷,同时重塑免疫环境,为CAR-T的扩增与持久作用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有助于CAR-T发挥杀伤作用、清除肿瘤。
另一种策略是将CAR-T作为移植后的巩固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在自体移植后仍然存在残留的肿瘤细胞,而这些细胞往往对传统的靶向药具有耐药性,是导致患者短期内复发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患者进行移植后进一步序贯CAR-T治疗,就能精准清除残留的耐药细胞,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缓解;这样不仅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还可能让患者避免长期服药的维持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均有相关研究正在进行,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数据,为这种联合策略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内容 | 行仔
排版 | 笑笑
审核|玥立、冬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