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日,一场在纽约举行的中欧会面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会见中方高层时,态度较此前明显缓和,不仅赞赏中国在经贸、气候领域的表现,还就俄乌问题主动请求中方推动谈判进程。
这样的转变,让人不禁要问:一贯对华强硬的欧盟,这是要“变天”了?
![]()
说实话,冯德莱恩这次的表态确实让人有些意外。要知道,就在今年7月的中欧峰会上——那还是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双方在贸易、俄乌冲突等问题上还分歧明显,原定两天的议事日程都被压缩成了一天。
而这次在纽约,冯德莱恩却主动释放善意,表示“相信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合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更是“高度赞赏中方发挥的示范作用”。
这种态度的转变,背后原因很复杂。首先,欧盟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实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经济韧性上让世界刮目相看,军事实力和外交影响力也今非昔比。
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达21万吨,占全球产量近70%,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2.3%。这样的数据让欧盟意识到,在关键原材料领域,他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比想象中要深。
![]()
眼下欧盟面临的经济困难也不容忽视。欧洲央行对稀土供应链的焦虑情绪越来越浓,因为稀土对欧盟的关键产业实在太重要了。从风力发电机到电动汽车,再到各种高科技设备,哪一样都离不开稀土。
欧盟7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这个比例让他们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断了这条供应链,欧洲的绿色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俄乌冲突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欧盟深知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影响力,希望借助中方的力量来推动谈判进程。
毕竟,长期的冲突对欧洲经济的拖累已经越来越明显,能源价格飙升、通胀压力增大,这些都让欧盟领导层头疼不已。现在欧盟急需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中间人”来帮忙调停。
![]()
不过,冯德莱恩态度的转变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欧盟内部正在“闹分裂”。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最近在欧洲议会上火力全开,痛批欧盟的对俄能源政策和对华贸易政策,称这些举措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警告说,如果欧盟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个联盟可能面临解体的风险。
欧尔班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从移民问题到经济政策,从对俄制裁到对华关系,欧盟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匈牙利因为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已经面临被剥夺投票权的威胁。
但欧尔班毫不退让,明确表示“坚持乌克兰的立场不符合欧盟利益”,认为欧盟的选择正在将欧洲国家拖入冲突。
![]()
其实在这方面,欧尔班与欧盟的主流态度分歧由来已久,此前他甚至在欧洲议会上直接与冯德莱恩“激烈交锋”,双方公开表达了“强烈厌恶”。
这种内斗给欧盟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要应对美方的施压,另一方面要处理内部矛盾,冯德莱恩选择在对华关系上“降调”,也算是一种务实的考虑。
说到底,欧盟现在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更多的对抗。特别是在关键原材料供应链这么敏感的问题上,与其硬碰硬,不如软着陆。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这次会面中也展现了相当的诚意。不仅在稀土出口管制方面有所放松,还提出了中欧应坚持战略自主与公平正义的建议,建议欧盟在外交、经贸能源、防务等领域实现自主,打破对外部的依赖。
![]()
这个建议其实很有意思。中方建议欧盟实现“战略自主”,某种程度上是在提醒欧盟:你们的问题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对某些国家的过度依赖。
这种表态既显示了中方的自信,也为中欧关系的改善指明了方向。毕竟,真正的伙伴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说白了,冯德莱恩这次“变脸”,本质上反映了欧盟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现实选择。面对内部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增大、能源危机持续的困境,欧盟需要的是更多朋友,而不是更多敌人。
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在俄乌问题上也有独特影响力,与其对抗不如合作。
![]()
接下来,关键要看欧盟能否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这种缓和态度。毕竟,光有态度转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具体政策上有所体现。
中欧关系能否真正回暖,还要看双方能否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找到更多合作空间。从这个角度看,9月24日的纽约会面,或许真的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