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绝味食品发布公告,因公司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公司股票将于9月23日起实施风险警示,即ST。
9月22日,绝味食品停牌1天。9月23日,绝味食品被正式“戴帽”ST,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随后,当日开盘即跌停的股价定格在14.49元/股。
继9月23日复牌“一字跌停”后,9月24日ST绝味再次跌停,报13.77元/股,市值为83.45亿元,较2021年峰值时期下跌约86%,市值蒸发超500亿元。与此同时,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下降15.57%,净利润下滑40.71%,业绩颓势持续。
01
财务造假,五年少计收入超7亿
9月19日,绝味食品收到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告知书》显示,绝味食品在2017至2021年间通过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系统性少计营业收入达7.24亿元。与常见虚增利润的财务造假不同,绝味食品采取了罕见的“反向操作”,各年度分别少计营收5.48%、3.79%、2.20%、2.39%和1.64%,形成了持续性信息披露违规。
这种异常操作引发了市场多重质疑。
首先,装修业务作为加盟体系的重要收入来源,其财务处理直接关系到商业模式真实性。通过隐匿这部分收入,公司可能试图调节利润表现,规避税收或降低业绩波动风险。
其次,五年间违规比例呈现先高后低的特征,2017年最高达5.48%,到2021年降至1.64%,反映出公司可能随着监管趋严逐步调整操作手法。
监管处罚力度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处以400万元顶格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追责:董事长戴文军被罚200万元,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和董秘彭刚毅分别被处150万元和100万元罚款,合计850万元的罚金在食品行业信息披露案件中属于较高水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绝味食品第三次因信披问题受罚,此前在2022年因关联交易披露问题收到上交所监管函,2023年又因其他信披违规被湖南证监局警示。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9月23日“ST绝味”复牌首日即一字跌停,股价跌至14.49元/股,较2021年峰值缩水86%,市值蒸发超500亿元。
这种剧烈反应不仅源于财务造假本身,更折射出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度担忧——连续五年的系统性违规表明其内控体系存在重大缺陷,而2025年半年报显示的营收降15.57%、净利下滑40.71%的业绩颓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经营真实性的质疑。
此次事件暴露出快消行业加盟模式下的典型风险。加盟商装修费作为重要的非主营业务收入,往往成为财务调节的“灰色地带”。而绝味的案例也为同类企业敲响警钟:在监管机构强化穿透式监管的背景下,任何试图通过会计手段“美化”财务报表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02
经营困境,卤味行业的集体滑坡
绝味食品的ST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卤味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的集中体现。2025年上半年行业数据显示,曾经高速增长的卤味赛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其背后是消费习惯变革、商业模式瓶颈和市场竞争格局重塑的多重压力。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2024年卤味行业市场规模为1573亿元,同比增速骤降至3.7%,与2021年前年均15%以上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断崖式下滑在头部企业的财报中得到印证:行业龙头绝味食品营收同比下降15.57%,净利润下滑40.71%;周黑鸭虽通过成本控制实现净利润增长228%,但营收仍下降2.9%;煌上煌同样陷入“增利不增收”的困境,营收下降7.19%。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业绩分化反映出企业正采取不同策略应对危机——部分企业通过收缩战线维持利润,而另一些则陷入全面衰退。
门店规模的大幅收缩成为最直观的危机指标。数据显示,绝味鸭脖门店数量较峰值时期减少4244家至10725家,煌上煌和周黑鸭分别关闭762家和167家门店,三大巨头半年内净减少超5000家门店。
这种规模收缩背后是加盟商业模式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过度扩张导致单店营收持续下滑,部分区域市场饱和度超过临界点;另一方面,原材料、租金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终端价格上调空间有限,使得加盟商盈利模型难以持续。
某头部品牌加盟商透露,目前单店日均销售额已从高峰期的8000元降至3000元左右,利润率压缩至5%-8%。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行业困境的根源在于消费者偏好的结构性转变。
首先,随着健康意识觉醒,超过67%的消费者在调研中表示会关注食品的钠含量和添加剂情况,这使得传统卤味的高盐、高脂配方面临挑战。而新兴品牌如“卤小新”等主打“零添加”、“短保”概念的产品线增速超过30%,与传统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消费场景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休闲零食的消费占比从2019年的42%降至2025年的28%,而家庭佐餐场景的竞争又面临预制菜品的强势替代。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卤味复购率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用户流失率增长至行业警戒线水平。
这场行业危机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转型阵痛。过去依靠快速扩张和价格战获取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竞争将转向供应链效率、产品创新和健康化转型等核心能力。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卤味行业正在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阶段,那些能够平衡口味与健康、效率与品质的企业才可能赢得下一个周期。”
03
转型探索,从规模扩张到精耕细作
《观澜商业评论》注意到,面对行业结构性调整,卤味企业正通过多元化战略探索转型路径。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头部企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多维度的精耕细作,在跨界融合、出海布局和数字化升级等方面展开深度变革。
在跨界融合上,煌上煌以4.95亿元战略收购立兴食品51%股权,切入冻干食品赛道,利用现有渠道优势拓展健康零食市场。周黑鸭推出“嘎嘎香”系列复合调味料,将核心卤味技术延伸至家庭厨房场景,产品线覆盖方便快餐、调味酱料等多个品类。
绝味食品则在长沙试点“绝味Plus”餐吧模式,融合精酿啤酒、卤肉饭等新品,客单价提升至62元,较传统门店增长3倍。这些跨界尝试不仅拓展了收入来源,更通过场景创新重塑品牌形象。
在出海布局方面,紫燕食品采取差异化出海策略,即在北美通过华人商超建立分销网络,同步开设直营体验店;在尼泊尔建设生产基地,辐射南亚市场。周黑鸭依托华人消费基础,已成功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其真空包装产品在当地商超渠道占有率已达15%。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海企业普遍采用“本地化改良”策略,如调整辣度、开发符合清真标准的产品等,以适应当地消费习惯。
在数字化升级方面,绝味食品正推进全面的数字化升级,将AI技术深度嵌入经营决策。其新建的AI中台系统已实现智能选址准确率提升23%,库存周转效率提高18%,营销投放ROI增长35%。
周黑鸭则构建“内容种草-到店转化”的数字化闭环,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客占比已达42%。财报数据显示,这种精细化运营带来显著效益——周黑鸭单店年净利润达3.77万元,远超绝味的1.61万元,反映出数字化赋能的巨大潜力。
此外,为应对消费者代际更替,品牌年轻化也成为了多数卤味企业的新的突破口。比如绝味食品实施“月月上新”计划,2025年上半年推出小龙虾味、藤椒味等12款新品,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58%;周黑鸭联合热门IP推出限定包装,社交媒体互动量同比增长210%。
《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指出,成功转型的企业普遍具备三大特征:产品迭代周期短于45天、Z世代客群占比超40%、线上营收贡献率超过25%。
不过,当前卤味企业的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因为跨界业务需要构建全新供应链能力,海外拓展受制于食品进出口法规,数字化投入短期拉高运营成本。正如行业专家所言:“卤味企业的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需要平衡战略激进与财务稳健的关系。”
所以,只有那些能够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真正价值创新的企业,才可能在行业洗牌中赢得新一轮增长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