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为什么专家们都在说,当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家长要先忍住不要生气,温柔的共情孩子?
我想知道,这些专家有没有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能心平气和地共情?专家不发火吗?专家不打孩子不吼孩子吗?
光要求妈妈共情孩子,那谁来共情妈妈?
好家伙,一连串喷着火的问题在我两的聊天界面上蹦出来,不用说,朋友家那正在叛逆期的2岁半的儿子肯定又“作妖儿”了,不然老母亲不会这么暴躁。
作为一名已经从“恐怖的2岁叛逆期”摸爬滚打过来,同时又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我。
对于孩子在发脾气、哭闹的时候,为什么家长要耐心共情,而不是揍他吼他一顿这个问题上,我应该算是比较有经验的。
![]()
我揍过孩子,也吼过孩子,也共情过孩子,从最终的效果上来看:
共情这个方法,有操作难度,比较费妈。
但是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你会收获一个情绪稳定、共情力强的孩子。
揍一顿吼一顿,没操作难度,比较费娃,当然也费妈的嗓子,手也疼。
偶尔使用无碍,次次都用,就会次次都想用,你可能会收获一个比你还暴躁,或者特别没脾气的孩子。
尽管对于家长来说,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大部分情况下用共情来作为解决孩子的问题。
![]()
01
亲身经验分享:共情和揍一顿,哪个效果更长久
儿子做完斜视手术以后,需要一直坚持做眼睛功能训练,这种训练很枯燥,也很辛苦,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每天坚持很不容易,抗拒不愿意做也很正常。
儿子经常发脾气,把训练工具摔在地上,大哭大闹,扯着嗓子喊叫着我不做,我就不做。
这个阵仗,说实话,太难忍了,我感觉身体里有一股气,向上翻腾到天灵盖,脑海里敲锣打鼓似地喊着:揍他吧,揍他吧,揍完就老实了。
然后,我就揍了。
啪啪两巴掌下去,儿子哭得更厉害了(我也真的是很解气),边哭边说:妈妈你别生气了,我做训练,然后吸溜着鼻涕,可怜兮兮的做完了所有的训练。
从短暂的结果上来看,揍一顿,孩子确实是老老实实地训练了。
然而第二天训练的时候,不出我所料的,儿子又开始发脾气了,完全忘了昨天挨揍的场景。
咋办?再揍一顿?这个训练可是每天都要做的,365天啊,天天揍不合适吧。
![]()
那就改变策略,试试我学过的“共情法”吧。
共情孩子的前提是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所以,我深吸了一口气,转身走到另一个房间,对着天花板问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完成训练对吧?对的
揍一顿的效果确实是暂时的,对吧?对的
你想天天揍他吗?不想
这个训练是不是很枯燥?是的
如果换作你,这个训练你能坚持吗?不能
孩子能不能有情绪?能
问完这几个问题,我已经没那么暴躁了,然后走出卧室回到儿子身边,蹲下来,温和地对正在哇哇大哭的儿子说:
我知道这个训练对你来说,很难,你要是觉得难过就哭吧,妈妈可以抱着你哭会。
说完,儿子张开双臂,扑在我怀里哭得更加伤心了,我也不用说什么,轻拍着他的背,等他哭完。
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哭了,我对他说:
训练眼睛这个事情确实枯燥,但是很重要对不对?眼睛不好,画画、拼积木、看书这些你最喜欢做的事情都不能做了,你是不是会更伤心?
儿子点点头,说,我现在不生气了,我好好做训练。
然后,我带着他把训练工具捡起来,接着训练。
![]()
次日,儿子还是“习惯性抗拒训练”,我继续共情:
哎呀,又要开始烦人的训练了,给你点时间,你释放一下,释放完了,我们就开始训练。
儿子就开始在房间里疯跑,边跑边喊:我不训练,我不训练,我讨厌训练。
跑了四五圈,扭扭捏捏地走过来说,我释放完了,可以训练了。
就这样,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四五天的训练,母慈子孝,风平浪静。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三四个月的训练,儿子的抗拒训练间隙性发作,“揍一顿”的想法也时常会从我的脑海中跳出来。
实在忍不住的时候,还是会吼他两句,但绝大部分时候,我用的还是“共情法”。
类似训练眼睛这种让人头疼的事情还有很多,带过娃的家长自然都懂。
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同样都是解决孩子发脾气、哭闹等情绪问题,共情更有效。
![]()
02
共情比打骂更有效的脑科学依据
在《叛逆期的关键养育》一书中讲到:
我们的大脑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情感脑,让我们在以为有危险时进行本能、快速的反应。一部分是认知脑,进行理性的分析,使我们能够进行有意识地决定。
在婴儿和幼童身上,情感脑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大脑发育程度以及分工来看,婴幼儿之所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哭闹发怒,是因为情感脑是老大,认知脑远远没有发育成熟,很难控制情感脑。
所以,想让一个发怒、哭闹的孩子,听你摆事实、讲道理,基本不太可能。
你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孩子被他的哭声、怒气完全包裹了起来。
![]()
如果你也生气了,训斥他,用比他更厉害的声音强制他不许哭,哭声可能会停止,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不会停止。
而压力和恐惧又会启动情感脑,让孩子被情感控制,完全无法启动认知脑。
这个原理可以从辅导作业这个事情上得到印证,为什么你越凶孩子,孩子越写不好作业,你越生气,孩子越笨拙。
要想让孩子听我们讲道理,就得启动他的认知脑,要想启动认知脑,就得先关闭情感脑,要想关闭情感脑,就得用情感来共情,让孩子从战斗或逃避的原始状态中走出来。
共情就是这样的作用,能够温柔地关掉孩子“暴走状态”下的情感脑,让孩子的理智逐渐回归。
![]()
03
能够共情孩子的父母,有以下4个能力
1、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很多时候,家长处理不了孩子情绪爆发的状态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当时的情绪也很糟糕,孩子只不过是“撞到了枪口上”。
如果家长此时能够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很差,就会想办法先把自己安抚妥当,再去应付孩子,共情才能实施下去。
我的技巧就是上文所说的,到另一个房间,向自己提问,平复心情。
2、较强的同理心
共情的基础是同理心,你能够理解孩子暴躁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要知道,幼儿阶段的孩子会因为各种奇葩的原因而情绪崩溃,比如,饼干缺个角、家具换了位置。
如果我们没有孩童的视角,就无法真切地理解他们的需求。
![]()
3、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共情需要家长能够一语中的,说出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重复一句:我懂你,我明白了,我知道你伤心,我理解你生气。
我们需要准确、具体地共情:你最爱的玩具丢了,你特别伤心,我也觉得很难过,妈妈抱抱你吧。
孩子感受到家长真心实意地理解和关心,情绪自然就会慢慢平稳下来。
4、真诚的肢体语言表达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难一下子说出共情孩子的语言,那我们就暂时保持沉默,改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共情。
蹲下来,抱着孩子,轻轻抚摸孩子的背部,摸摸孩子的后脑勺。
这些动作都能传递出我们对孩子的爱。
表情、身体姿态、语调、拥抱等信号,即使在孩子发怒的情况下,也可以被情感脑接受,促使大脑分泌能阻止压力的激素:催产素,使孩子渐渐平静下来------《孩子的大脑》
共情最长远的作用在于:如果孩子以后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而我们又不在他们身边,他依然能够自我共情,不被情绪控制,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