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字铭文+夫差三叔祖,
这剑凭啥这么牛?
2014年,苏州博物馆从民间征集来一件国宝,当人们仔细观看这把青铜剑时,所有人都震撼了。剑身上密密麻麻刻着两行铭文,足足75个字!这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先秦剑类兵器,更神奇的是,这把剑一举解决了困扰史学界多年的难题。这就是吴王余眜剑。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中,吴王余眜剑无疑是耀眼的明星,在量身定做的4.8米超高独立柜中,作为镇馆之宝,与吴王夫差剑等重量级文物一同在苏博西馆展出。
听说过吴王夫差剑
那你听说过吴王余眜剑吗
吴王余眜
何许人也?
他是吴王寿梦的第三子
他的这把佩剑
更是承载了无数的历史信息
![]()
剑长57.5厘米
宽4.8厘米
窄格圆首
最珍贵的
是剑脊两侧的铭文
记录着寿梦、余祭、余眜
三位吴王名
及王位传承的内容
还提及了
伐麻、御荆、御越三场战役
吴王余眜剑的“超厉害”
就源于这75字超长铭文
铭文记载:
余眜是寿梦之子、余祭胞弟
曾受余祭之命伐麻城、
御荆楚、越人
继位后铸此剑自用
![]()
![]()
左右滑动查看
从人物关系来看
吴王余眜
是吴王阖闾的叔叔
也是吴王夫差的三叔祖
在吴国的王位传承中
余眜处于关键节点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
诸樊、余祭、余眜、季札
寿梦想要把王位
传给最贤能的儿子季札
季札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于是王位采用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寿梦传诸樊
诸樊传余祭
余祭传余昩
希望能用这种方式
令王位
最终由季札继承
![]()
但是
在余昩将要把王位
传给季札时
季札再次坚决不受
这就是“季札让国”的故事
由此
王位就传给了余眜的儿子
公子僚
公子僚继位后
诸樊之子公子光
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心有不甘
派专诸刺杀吴王僚
夺得王位
这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
而阖闾之子
便是后来的吴王夫差
![]()
更有意思的是
这把剑意外解决了历史谜题
《史记》记载:
余祭在位十七年,余眜四年
《左传》则记载:
余祭在位四年,余昩在位十七年
孰是孰非
这把剑的铭文明确给出答案
公元前538年
伐麻之战时
余眜还是王子
奉兄长余祭之命出征
讨伐麻城、抵御荆楚、抗击越军
立下赫赫战功
这证明《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
一把剑
为史学争议画下句号
成为研究
吴国王位世系、争霸历程
及春秋历史的珍贵文献
![]()
为方便观众欣赏这段
先秦剑类兵器中
最长的铭文
西馆在展柜设计上颇费心思
文物摆放通过不同展台、版面
及文物搭配突出重点
吴王余眜剑
位于展厅中央
采用立式陈列
置于通天彻地、高逾 4 米的
超高独立柜中
展柜玻璃高度达 4.8 米
四周留白
远远就能感受到强大气场
观众平视就能看见铭文
![]()
![]()
![]()
![]()
![]()
左右滑动查看
更巧妙的是
随观赏角度变化
剑因背景不同产生不同解读
面对春秋刺客故事场景
让人联想到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
专诸、要离及鱼肠剑
![]()
第二个角度
转至青铜兵器、乐器展柜前
这把记载战功、王位传承的剑
又成为 “兵与礼” 的载体
![]()
第三个角度
背景为兵器、乐器两个展柜后
露出的良渚玉器时
形成先秦时期江南地区
两个文化高度发达时期的对话
侧面体现礼乐制度
一脉相承
![]()
如今
这把剑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展出
剑身依然散发威严光芒
那些模糊的铭文
像古人留给我们的密码
它们不会说谎
只会默默诉说岁月的故事
透过这把吴王余眜剑
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
目睹那个金戈铁马的春秋时代
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来源:文博圈微信公众号
部分图文来源:苏州博物馆西馆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