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月份,印巴爆发了一场激烈空战,当时双方官方的说法都相当克制且模糊,印度宣称“完成了既定任务”,巴基斯坦则仅强调“成功捍卫了领空安全”,具体交战过程、损失情况和战术细节一度难以确认。
![]()
直到英国《空军月刊》经过长时间调查、访问多名空军官员及独立情报来源后,才让隐藏的真实画面逐渐浮现,这也是国际社会首次完整还原了这场印巴空中交锋的细节。
据《空军月刊》披露,当天的战事由印度空军率先挑起,清晨,印度一口气出动72架战机,规模可谓罕见,意图通过数量优势在战场上压倒对手。
阵风战机领衔,米格-29UPG、苏-30MKI和幻影-2000H等主力机型悉数出动,印度的作战思路很清晰:以压倒性的力量迫使巴基斯坦后退,展示地区空中优势。
![]()
然而,战局并未按照印度的设想发展,巴基斯坦空军并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采取了耐心而隐蔽的策略。
多架歼-10C战机保持雷达静默,借助数据链接收来自预警机的目标信息,在印军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开火,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迅速锁定并击落印方多架战机,等印度飞行员意识到危险时,战机已在空中化为残骸。
调查结果显示,空战的直接损失对于印度而言格外沉重:7架阵风、1架米格-29UPG、1架苏-30MKI以及1架幻影-2000H在短时间内相继被击落。
这样的战果放在任何一场现代空战中都属罕见,更何况这些机型都是印度空军的主力,除了战机,印度还损失了一架苍鹭无人机,虽然不计入正式统计,但足以反映当时战场的混乱和脆弱。
![]()
面对如此结果,印度国内的反应呈现出两极化,一方面,军方和政府高层难以接受“被压制”的现实,另一方面,出于维稳和国际形象考虑,印度开始积极塑造“胜利”的舆论氛围,官方派出七个代表团赴全球30多个国家,宣讲印度“取得空战胜利”的版本,在国内还举行庆祝游行。
对于熟悉军事逻辑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更像是心理防御:通过制造胜利叙事维系民众信心和军队士气,避免因失败导致的政治压力和军费争议,但《空军月刊》的详实披露使这种叙事难以维系,也让外界得以一窥印度在战略传播上的用力与无奈。
相比印度的突击和随后的舆论应对,巴基斯坦的战前准备与战中执行显得格外冷静和有条不紊,这场胜利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长期训练、技术投入与作战理念演进的结果。
![]()
巴方空军在战前就进行了大量关闭雷达的训练,歼-10C飞行员熟悉在无主动雷达照射的情况下依赖预警机和地面情报指挥飞行作战,通过数据链传输目标信息,从而让自身几乎“隐身”在电磁环境中。
而且巴方不仅提前部署电子干扰吊舱和相关设备,更有专门的电子战部队实时切断印度的通讯链路,当印军试图开启火控雷达锁定巴方战机时,却发现信号被压制,指挥体系陷入混乱,失去有效通讯的印度飞行员不得不依赖各自判断,而这在高速机动的空战中极易造成失误。
更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在目标分配上采取高度精细化策略,预警机在战斗开始前就为每架歼-10C分配3至4个攻击目标,飞行员只需在最佳时机选择最有把握的一架进行打击。
![]()
这种体系化作战思路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也解释了为何印军在短时间内遭受如此大的损失,可以说,这是一场以体系对体系的对抗——巴基斯坦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全面整合,让印度传统优势化为无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