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近日,河南洛阳伊川县一场婚礼上,新郎被捆绑在梯子上遭泼洒酱油、啤酒的视频引爆网络。拍摄者称此为“自愿行为”,当地政府回应系“个例”并已介入教育。然而,这场以“传统习俗”为名的闹剧,不仅暴露了低俗婚闹对个体尊严的践踏,更折射出陋习与社会文明之间的深层冲突。当祝福异化为羞辱,我们不得不追问:婚闹的边界何在?传统又该如何真正传承?
![]()
一、事件回顾:从“闹喜”到“闹剧”的蜕变
9月21日,一段拍摄于洛阳伊川县的婚礼视频显示,新郎被紧紧绑在梯子上,多人向其泼洒酱油和啤酒,现场混杂着哄笑与拍摄的闪光。尽管拍摄者事后辩解称“新郎自愿”“仅为娱乐”,但新郎脸上的无奈与现场的混乱场面,仍引发网友集体反感:“这哪是热闹?分明是胡闹!”
当地政府迅速回应,定性为“个例”并对当事人进行沟通教育,强调正在推动移风易俗。然而,类似的婚闹事件并非首次出现——从湖南伴娘被划伤,到安徽伴娘遭搜身,再到陕西咸阳的捆绑猥亵事件,低俗婚闹屡禁不止,俨然成为某些地区婚礼的“隐形规矩”。
二、传统之辩:陋习为何总拿“习俗”当挡箭牌
婚闹的起源常被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抢婚”习俗,或古人为缓解“盲婚哑嫁”尴尬的破冰游戏。但如今,这些历史背景已成为低俗行为的“遮羞布”。
· 传统的本质是尊重,而非伤害:真正的婚俗核心应是传递祝福,如“抢婚”演变为有节有度的仪式,而非肆意羞辱。
· 自愿背后的群体压力:所谓“新郎自愿”,实则是人情社会中的隐性胁迫——当事人怕破坏气氛、得罪亲友,不得不配合表演。这种“沉默共谋”反而让陋习更顽固。
· 文明社会的尺度:当社会已告别“盲婚哑嫁”,婚闹的破冰功能早已失效。若仍以传统为名行低俗之实,无异于刻舟求剑。
三、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婚闹不是违法的借口
低俗婚闹不仅挑战公序良俗,更可能触及法律红线。例如陕西咸阳婚闹中,伴娘被胶带捆绑、强迫接吻,涉嫌非法拘禁和强制猥亵。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若造成人身伤害,可依据《刑法》追责。
然而,现实中执法往往滞后。基层对“喜庆场合”的过度宽容,使得法律威慑力大打折扣。正如网友质疑:“胶带捆绑是限制自由,强迫接吻是猥亵,怎能用‘风俗’轻描淡写?”
四、改革之路:如何让婚礼回归爱与尊重的本质?
![]()
根治婚闹陋习需多方合力,而非仅靠事后批评教育。
1. 政策引领:民政部已将婚闹整治纳入婚俗改革试点,山东等多地出台负面清单明确禁止行为。但政策需下沉至基层,通过村规民约细化执行。
2. 年轻人主导的新风尚:越来越多新人选择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简约形式,用创意替代恶俗。社交媒体上温馨婚礼的分享,正形成对陋习的“软抵制”。
3. 社会共治:家庭应成为第一道防线,社区可开展文明婚礼宣传,媒体则需强化正面引导。正如评论所言:“热闹有度,玩笑有界,方能守护婚礼的神圣性。”
洛阳婚闹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陋习与文明之间的拉锯战。真正的传统从未鼓励伤害,而是承载着对婚姻的敬畏与对个体的尊重。当最后一瓶泼向新郎的酱油被清理干净,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每一场婚礼都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而非不堪回首的闹剧?这不仅关乎仪式,更关乎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