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11月,我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锁边合龙这一伟大工程奇迹之后,如今又迎来了第二道锁边,防护带宽度从原来的110米直接拓展到了7500米,并且让7.38万亩沙漠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那么,为何塔克拉玛干沙漠要进行二次锁边?在沙漠实现三通又有何重要价值?
![]()
塔克拉玛干沙漠二道锁边的意义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面积高达33万平方公里,同时,这也是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流动沙丘占比高达80%以上,且这里风沙活动频繁剧烈,这就导致农田村庄道路,长期面临着被沙丘覆盖淹没的风险,导致本就缺乏耕地的干旱地带更加无法农耕,居民甚至不得不被迫搬迁。并且由于沙漠边沿风沙作用强烈,导致沙丘向外扩展,如果不加以治理,沙漠面积将越来越大。
为了治理沙漠,我国早在1978年便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023年,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专项治理,启动锁边工程,并在2024年11月28日,成功完成了全线3046公里阻沙防护带的“合龙”,成为全球最长环沙漠边缘绿色屏障。
![]()
这一锁边工程,成功锁住了33万平方公里流沙,每年减少约1.5亿吨沙尘释放量,使得南疆绿洲面积增加了5.6万平方公里,有效保证了315 国道、塔里木油气管道等生命线安全。同时保护了沙漠边缘约400多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害,使得阿克苏、和田等地区特色农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并带动了南疆超30万人稳定就业。
然而,我国的沙漠治理攻坚战并未停止脚步,今年,二次锁边工程拉开序幕,这一次,在110米宽的首道防护带基础上,进行扩边,绿色防护带将增加至7300米,计划新增植绿面积高达479万亩。
可以说,这是从守住防线到稳固边疆的一次重大战略升级,形成了"前锋阻沙、后卫固沙" 的复合防护体系,可有效抵御强风引发的沙丘越移。
![]()
并且相较于第一次锁边,这一次在治理技术和方法上,都有了升级。比如,为了提升植被成活率,将22 米高沙丘削成阶梯状平台,搭配草方格,并推行利用光伏电力抽取地下微咸水,通过膜技术淡化后进行灌溉,不仅使得6.3 万亩治沙林成活率超 80%,每年还能节省300万元电费。再就是引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滴灌,在沙漠中将节水率提升至70%。
而扩边的作用,还有助于延长植被寿命,节省光伏电站的清洁成本,形成更合理的绿色循环模式,进而稳固沙漠锁边。不只是扩边治沙工程,7.38万亩沙漠还在加紧打通“通水、通路、通电”的命脉。
沙漠实现三通的价值
过去沙漠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这里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甚至还会引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但在中国人眼里,即便是“无才之木,也自有成材之道”。沙漠虽然开发难度大,但并非“经济真空”,这里的光照、土地、生态都可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我国正在新疆打造的“西部粮仓”计划,旨在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在戈壁沙漠、盐碱地中,扩大粮油种植,过去三年间,新疆粮食种植面积累计增加1200多万亩,占全国总增量的34.8%,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2330.2万吨,并且成为全国唯一3年累计粮食增产过百亿斤的省份。在保障新疆能够吃饱饭的同时,还能供给国家。
![]()
然而,新疆的农业发展潜力还远不止于此,这里拥有超2亿亩良田的改造条件,如果2亿亩能够全部激活,每年可多产4000万吨粮,足够1亿人吃一年。
因此,荒漠变良田将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构建荒漠变良田、推进区域经济转型、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大贡献的系统性工程和核心目标方向。
而一旦沙漠有水可用,有路可走,有电可使,将有效推进改变西北生态格局和实现经济跃迁,真正让可持续成为现实。并且随着基础设施的延伸,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在西北地区的进一步落实推进,成为构建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关键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