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4日,教育领域网红张雪峰的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账号突然被禁止关注,微博平台给出的理由是“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这场突如其来的封禁风暴,将张雪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表面看是平台规则的触发,实则是一场关于言论边界、商业伦理与公共责任的深度博弈。
![]()
极端爱国言论:从热血到“表演”的争议
张雪峰的账号禁止关注,与其在敏感议题上的高调表态密不可分。2025年9月3日,他在公司内训中公开宣称:“若祖国统一战争枪声打响,我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账上永远备着这笔钱。”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两极反应:支持者视其为“热血爱国”,批评者则质疑其“将国家大事工具化,用战争话题博取流量”。
更耐人寻味的是,张雪峰的“爱国承诺”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他高调宣称“随时为国捐款”;另一方面,其公司“峰学未来”被曝出售卖“漏洞百出”的高考预测卷却拒绝退款。这种“亿万豪捐”与“几块钱都不退”的对比,让公众质疑其爱国情怀的真实性。正如网友所言:“爱国不该是空头支票,更不该成为流量生意的遮羞布。”
此外,张雪峰早年关于日本的极端言论也被重新翻出。2012年,他在考研讲座中拍案而起:“小日本,还我钓鱼岛!还我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北海道!”2016年,他更在微博写下:“日本永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学好日语,将来好统治他们。”这些言论虽在特定语境下引发共鸣,但作为公众人物,其情绪化表达已超出理性讨论的范畴,甚至被批评为“极端民粹主义”。
敏感话题争议:操弄教育议题“流量化”
张雪峰的争议不仅限于爱国议题,更深入教育领域的核心。他通过“污名化”部分专业制造焦虑,进而推销高价志愿填报服务。2016年,他称“哈理工狗屁都不是”,引发校方律师函;同年,他劝退新闻专业学生,称“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被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教授集体炮轰。2023年,他更直言:“如果自己的孩子想学新闻,会把其腿打断。”
这种“选错专业毁一生”的恐慌营销,直接推动其商业版图扩张。2025年,其公司“峰学未来”推出“12999元的梦想卡”与“18999元的圆梦卡”,较2024年涨价1000元。焦虑越深,付费意愿越强,张雪峰的生意便越红火。然而,这种将教育选择简化为“有用”与“无用”的二元对立,不仅忽视了教育的多元价值,更将公共议题转化为私人流量。
更严重的是,张雪峰的言论对底层家庭造成双重伤害。他告诉三四线家长:“别让孩子学新闻,别学文科,那些都是‘舔’的工作。”可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多本来也考不上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工程等“高薪专业”。张雪峰通过制造“专业鄙视链”,让穷人家的孩子互相鄙视,最终让底层内斗,而他自己则从中获利。
张雪峰的封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平台对高流量高风险账号治理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流量爱国表演艺术家”司马南因偷税被罚近千万元后淡出公众视野,张雪峰被视为“补位者”,试图通过极端言论抢占流量真空。然而,平台对这类账号的容忍度正在降低。
从传播经济学视角看,张雪峰的言论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高杠杆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其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超8亿,抖音视频播放量破12亿,按教育咨询行业CPM(千次展示成本)50-80元计算,相当于获得1-1.6亿元免费广告曝光。商业回报立竿见影——其公司咨询量激增,高价志愿填报服务订单量环比增长37%。但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最终触发了平台的合规机制。
张雪峰的案例,暴露了公众人物在言论表达与商业利益间的失衡。作为拥有数千万粉丝的网红,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为社会议题。然而,他未能意识到,公众人物的价值不仅在于“敢说”,更在于以言行一致的表率赢得认可。
这也为所有公众人物敲响了警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言论的自由并非无边界,商业的利益更需守底线。当极端言论成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当敏感话题沦为流量生意的筹码,最终受损的不仅是公众的信任,更是社会的理性与包容。
正如网友所言:“爱国情感,假如比作一个裤头的话,那么,并不是说天天将其戴在头上,才是真正的爱国体现——相反,更多将爱国情感和思想体现在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上,才是最为真实和真正的爱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