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当人工智能遇上戒色话题,你能想到怎样的化学反应?答案或许出人意料——还真有人把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融合成了赚钱利器。一位年仅19岁的年轻人Alex,两年前还在为大学学费焦头烂额,彻夜难眠,如今却靠着AI创业实现了财务自由,这场人生逆袭的速度堪比按下快进键。
他与弟弟投入整整十年时间,潜心研发出一款名为Quittert的戒色辅助工具,创意灵感源自海外知名的NoFap戒色社区。这类心理干预需求背后,其实蕴藏着极为庞大的用户基数。仅国内百度“戒色吧”一个平台,就有超过640万注册用户正试图摆脱欲望困扰。然而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依靠意志力硬扛的阶段,过程煎熬且极易反复失败,最终陷入自责与挫败的循环。
![]()
Alex的突破点正在于此:他没有要求用户独自承受痛苦,而是借助AI技术构建了三大核心功能体系。首先是个性化打卡系统,能够科学评估每位用户的成瘾程度,并据此制定专属挑战路径,远比盲目跟风更高效、更具可持续性。其次是全球联动社群机制,将面临相似挣扎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鼓励支持,让戒断过程变得像闯关游戏一般充满正向反馈,持续激发内在动力。
最值得称道的是智能守护模块,一旦检测到用户出现高风险行为迹象,系统会即时发出提醒,甚至主动介入干预,相当于配备了一位全天候在线的“数字戒瘾教练”。凭借真实口碑传播和多位健身领域网红的自发推广,这款工具迅速走红网络,预计年度营收可达300万美元,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潜力。
![]()
Alex的成功并非孤例,当前利用AI创造收益的方式正不断涌现。有人用ChatGPT生成恋爱沟通话术模板,帮助社交焦虑者提升情商表现;有人开发颜值评分应用,满足大众对形象管理的好奇心;还有人推出AI自动批改作业系统,解放教师繁重的手工劳动。这些项目虽切入点微小,却精准击中了被主流忽视的生活痛点,最终撬动巨大市场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在AI商业化方向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取向。欧美创业者更多聚焦于实际问题解决,致力于提升效率或改善体验;而国内部分玩家则倾向于将AI包装成快速致富的噱头。例如年初DeepSeek模型爆火之际,服务器一度因访问量激增而瘫痪,与此同时,各类“教你用DeepSeek月入过万”的课程、电子书已铺天盖地席卷各大社交平台。
![]()
至于购买课程者是否真的赚到了钱,尚无明确证据支撑,但可以肯定的是,卖课者早已实现了第一波收割。这种现象折射出一种现实:在技术热潮面前,总有人急于变现流量,而非深耕价值。
更有甚者开始动起歪脑筋。某知名招聘网站曾收到大量编辑岗位投稿,内容格式高度雷同,连报价策略都如出一辙。深入查看其作品集后发现,文字充斥着典型的AI生成特征——语义通顺却缺乏个性,被称为“机油味”的机械表达随处可见,明显是企图以AI代笔批量接单牟利。
![]()
更隐蔽的操作出现在广告行业。有公司主动联系内容创作者,提出要在特定垂直网站发布大量定制化文案,目的只有一个:诱导AI爬虫抓取并学习这些信息。这样一来,当公众通过AI提问相关产品时,他们的品牌就会自然出现在推荐结果中,实现低成本精准曝光。这种“喂数据抢入口”的手段,堪称现代版的搜索引擎优化黑产升级版。
不得不说,AI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善加运用,它能成为改变生活的强大工具;若被滥用,则极易沦为收割普通人的利器。因此,面对任何需要付费参与的AI项目,我们都应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冲动消费,防止落入“智商税”陷阱。
![]()
不过,在这股AI浪潮之中,普通人也能抓住一些低门槛的小机会。比如近期火爆全网的“AI切切乐”赛道,本质上属于AI驱动的解压类视频创作。无论是切割星球的科幻画面,还是剖开玻璃制品的清脆瞬间,这类内容普遍获得极高互动数据,单条视频收获几十万点赞已成常态,不少创作者仅凭几部作品便吸引十几万粉丝增长。
其流行逻辑并不复杂。此类视频通常无旁白、无背景音乐,仅保留物品断裂时的物理碰撞声,带来强烈的听觉沉浸感,使人瞬间放松。同时,切开后的内部结构设计极具想象力——一颗玻璃草莓剖开后可能流出果冻状内芯,仿佛打开未知盲盒,充满惊喜元素。最关键的是切割刹那释放的心理爽感,精准契合现代人在高压环境下的情绪宣泄需求,谁不想在疲惫生活中找到一个简单的出口?
![]()
令人惊讶的是,制作门槛极低。已有多个AI平台提供标准化模板,操作流程简单到极致:只需上传目标物品图片,点击“一键生成”,即可产出一段具备爆款潜质的视频。全程无需掌握剪辑技能,也不必开通会员服务,使用平台赠送的基础额度即可完成创作。
类似模式还体现在“AI复活老照片”视频中,操作方式几乎一致:上传历史影像,选择修复风格,几秒内即可生成动态还原版本。尽管制作简易,但后续变现路径清晰。一旦积累一定粉丝基础,便可接入广告合作或带货转化。目前已有创作者接到品牌邀约,将产品巧妙植入视频主角位置,实现软性推广。这正是AI赋予普通个体的新型创业通道。
![]()
然而机遇往往伴随风险。AI带来的挑战远超想象。随着伪造技术日益精进,辨别真伪的难度急剧上升。仅需输入一段描述文本,AI就能生成逼真图像,甚至连“手抖导致模糊”的细节都能模拟得惟妙惟肖。更进一步,还能让虚拟人物摆出任意姿势、穿戴指定服饰,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此前已有网恋诈骗案例曝光:受害者要求对方拍摄镜子前比“3”的手势验证真实性,对方果然传回符合要求的照片。事后才知,这只是删除了AI生成图右下角水印后的伪造成果。有人或许认为,语音通话或视频连线可识破骗局?实则不然。虽然视频换脸技术尚存瑕疵,但AI语音合成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选定音色模板后,输入文字即可输出自然流畅的语音,连呼吸节奏和停顿间隔都难以察觉异常。
![]()
更严峻的是,AI诈骗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条。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一群00后青年自学AI技术,利用合成动态人脸视频成功骗过电信运营商的身份核验系统。其操作流程高度标准化:先从黑市购得他人静态照片,再通过AI转化为包含眨眼、张嘴、转头等动作的动态视频。
随后,他们使用这些伪造材料非法激活手机SIM卡,每张卡以450至550元价格出售。一个三人团伙一年内共售出368张非法电话卡,造成经济损失逾600万元。其中23张卡关联了35起诈骗案件,社会危害极其严重。
![]()
由此可见,在AI时代,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并非所有AI项目都值得投入,关键在于分辨它是解决问题的“馅饼”,还是专割韭菜的“镰刀”。遇到收费项目时切勿急于付款,先冷静思考:它究竟解决了什么真实需求?有没有可持续的价值支撑?
防骗也有实用技巧。最高检建议可通过要求对方完成转头、遮挡面部等动态动作进行测试,AI在此类交互中极易暴露破绽。聆听声音时注意是否存在机械质感,呼吸是否过于规律或中断异常。最稳妥的方式仍是多渠道交叉验证,例如拨打熟悉号码,询问只有双方知晓的私密信息。
![]()
尽管AI热潮再度兴起,但真正具备破圈影响力的通用型应用仍未出现。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借助AI获取小额收入的机会确实越来越多,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稳扎稳打。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认清这个时代加速前行的步伐。
唯有主动接触前沿科技,持续更新认知边界,才能避免被悄然甩下车。毕竟,未来的淘汰不会伴随警报响起,也许只是一次无声的转身,你就再也听不到世界的回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