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路透社近期报道称,中国两天内采购了约130万吨阿根廷大豆,足足得装20船。
这可是气坏了美国议员,要知道阿根廷此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财长贝森特前脚刚表态 “全力支援” 阿根廷,算得上是雪中送炭,可后脚却遭遇了阿根廷“背刺”。
美国议员酸溜溜地对美国新闻网站Axios抱怨道:在美国帮助阿根廷稳定经济的时候,他们却损害了美国农民的利益。
阿根廷 “反水” 卖大豆给中国,真的是 “背刺” 美国?这盘棋其实没那么简单。
![]()
阿根廷的选择:生存优先于 “站队”
美国议员抛出的这个 “背刺” 论调,将农产品贸易贴上地缘博弈的标签。
但阿根廷的选择绝非简单的 “恩将仇报”,而是深陷经济困局下的生存抉择,更是全球大豆贸易格局重构与货币体系变革交织的必然结果。
对阿根廷而言,向中国出口大豆不是外交上的 “反水”,而是破解经济死局的唯一现实路径。
这个南美国家正面临着历史罕见的多重危机:3350 亿美元的外债,2025 年将迎来巨额债务偿还高峰,国内通货膨胀率飙升至三位数,比索持续贬值导致民生凋敝。
更致命的是 “美元荒”—— 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在阿根廷外汇储备中已濒临枯竭,而这些有限的美元必须优先用于购买石油、药品等战略物资。
在这种环境下,大豆出口成为阿根廷换取流动性的核心抓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自然成为其最关键的合作伙伴。
恰在此时,阿根廷政府推出的临时取消大豆及副产品出口税政策,与中国的采购需求形成完美契合,20 船大豆订单的达成顺理成章。
从经济逻辑看,这绝非 “背叛美国”,而是阿根廷政府对本国生存的基本负责。
而且美国的 “支援” 多附带着财政紧缩等苛刻条件,且到位缓慢,而中国的大豆订单能直接转化为急需的流动性,解燃眉之急。
借助中阿货币互换协议,阿根廷可用人民币支付对华进口,同时通过出口大豆回收人民币,形成闭环运作,既节省了宝贵的美元储备,又缓解了外汇压力。
对阿根廷而言,这不是 “选边站”,而是 “找活路”。
美财长表态“全力支援”,雪中送炭捆绑政治与利益
9 月初,阿根廷执政联盟在地方选举中失利,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 比索兑美元汇率一度暴跌近 6%,股市债市连续下挫,本就脆弱的市场信心彻底动摇。
长期恶性通胀的根基未改,民生压力持续高企;外汇储备濒临枯竭,“美元荒” 已严重影响石油、药品等战略物资进口。
米莱政府自 2023 年 12 月就职以来,以激进的财政紧缩、减税废限等政策赢得美国保守派青睐,被视为拉美地区 “最重要的右翼盟友”。
而 10 月 26 日的国会中期选举,被视作米莱能否延续改革的 “成败关键”—— 若执政联盟失利,其推行的美元化、市场化改革将大概率夭折。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 “全力支援” 更像是一场 “选情救援”,试图通过稳定经济为米莱争取选票。
9 月 22 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态美国已准备好以 “大规模有力” 行动为阿根廷提供金融支持,将动用包括货币互换、直接购买比索、外汇稳定基金介入在内的多重工具,为陷入动荡的阿根廷经济 “托底”。
但其背后既藏着对盟友的政治背书,也暗含着美国在拉美地缘战略与经济利益的深层算计。
救援方案:三大工具与模糊的 “规模承诺”
贝森特明确列出了美国的支援工具箱,覆盖短期流动性注入与长期信心提振多重目标,展现出 “全方位介入” 的姿态。
首先是货币互换额度,作为缓解短期 “美元荒” 的核心选项,货币互换可直接为阿根廷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这也是阿根廷最迫切的需求。
美国此前仅在危机时刻对巴西、墨西哥等少数新兴市场启用该工具,此次表态意味着对阿根廷的 “特殊对待”。
贝森特还宣布打算直接购买阿根廷比索。
这属于比较罕见的操作,通过美国财政部直接下场 “托市”,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收购比索,可快速稳定汇率预期,且无需经过国会审批。
外汇稳定基金作为美国的 “紧急救援王牌”贝森特也准备动用,允许财长全权动用资金购买外国政府债券。
1995 年美国曾用该基金救助墨西哥并平息货币危机,此次若用于阿根廷,将标志着援助力度的 “重大升级”,可直接降低阿根廷的融资成本。
尽管措辞强硬,但援助的具体规模仍迷雾重重。
贝森特仅强调 “大规模有利”,却未透露具体金额,而阿根廷外长韦特海因明确否认了外界传言的 300 亿美元额度,称实际金额 “远低于此”。
更关键的是,贝森特宣称 “不附加新条件”,但前提是阿根廷必须遵守此前与 IMF 签署的 200 亿美元贷款协议 —— 该协议已要求其取消货币管控、放宽汇率限制,本质仍是将援助与改革捆绑。
中国供应链安全与货币战略双重考量布局
中国批量采购阿根廷大豆,本质上是践行 “去单一化” 进口战略的必然结果,而非针对美国的刻意 “挖墙脚”。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在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供应链,以规避单一供应源带来的风险。
2025 年的数据清晰展现了这一趋势: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暴跌 67%,而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出口量持续激增,其中阿根廷 2024 年对华大豆出口量已实现翻倍。
![]()
价格与成本优势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的选择。
受阿根廷减税政策影响,其大豆出口价格本就具备竞争力,而美国大豆因贸易政策调整,到岸价远高于南美竞品。
美国大豆到岸价格曾高达 1008 美元 / 吨,是巴西大豆价格的两倍多。
对中国饲料企业而言,选择阿根廷大豆绝非政治驱动,而是市场化的理性决策:采购成本每降低 1%,就能为下游养殖产业节省数亿元开支。
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藏在货币领域。
中国借助大豆贸易推动人民币结算,正在破解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瓶颈:全球信心、兑换便利性和结算规模。
阿根廷作为 “试验田”,其与中国的人民币结算实践,不仅削弱了美元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霸权地位,更构建了 “农产品 - 人民币” 的循环体系。
即便阿根廷出现支付困难,中国也可通过大豆等实物抵债完成闭环。
2025 年,阿根廷对华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 30%,这正是这一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美国的焦虑:自身短板而非外部 “背叛”
美国议员口中的 “背刺”,更像是对自身竞争力下滑的情绪宣泄。
美国大豆失去中国市场,根源在于自身政策失误与竞争力衰退,而非阿根廷的 “不忠”。
首先是贸易政策的反噬,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发酵,叠加中国对大豆进口实施的 “基因级” 调控等技术壁垒,彻底切断了美国大豆通过转口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
其次是成本优势的丧失,美国大豆种植成本居高不下,而阿根廷、巴西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物流优化,形成了难以撼动的价格优势。
![]()
美国的 “支援” 本身也暗藏矛盾。
其对阿根廷的经济援助往往附加政治条件,要求阿根廷推行符合美国利益的财政政策,这种 “带枷锁的帮助” 与中国 “不附加条件” 的贸易合作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美国说是雪中送炭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阿根廷的核心痛点,美元荒;而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和大豆贸易,直接快速地回应了阿根廷的最迫切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阿根廷 “背叛” 了美国,而是美国的政策没能留住阿根廷。
美国大豆产业的困境早已显现。
2024 年,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已从 2016 年的 40% 缩水至 21%,而巴西份额飙升至 71%。
2025 年 9 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跌至六周低点,直接原因便是中国转向阿根廷采购,这背后是美国大豆竞争力下滑的必然结果,而非偶然的 “背刺” 事件。
从地缘层面看,美国担忧的是 “美洲后院” 影响力的流失。
特朗普政府将米莱领导的阿根廷视为拉美关键盟友,试图通过援助绑定其外交政策导向。
但阿根廷的选择戳破了 “美国援助 = 政治忠诚” 的幻想 —— 在生存压力面前,所谓的 “盟友关系” 终究让位于实际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