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父亲都拿过诺贝尔奖,你呢?」
维勒姆·玻尔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个问题从青年时期就伴随他到现在。每当被问起,他总是笑笑,眼里透着一点无奈,又好像早已看开。
玻尔家族在科学界的分量巨大。
![]()
祖父尼尔斯·玻尔 图源:维基百科
祖父尼尔斯,量子物理的开创者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者,1922 年就斩获诺奖。
![]()
父亲奥格·玻尔 图源:维基百科
父亲奥格,继续深挖原子核世界,1975 年也把诺贝尔奖带回了丹麦。
三代科学家,前两代都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维勒姆这儿,外界的期待自然水涨船高。但人生并没有按照剧本走。
在科学氛围里长大
哥本哈根的小楼,是家,也是实验室。小维勒姆的童年里,客厅里常常坐着一群严肃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来自德国,有的从美国来访,大家对着黑板讨论得热火朝天。
![]()
祖父尼尔斯与爱因斯坦 图源:网络
外人听来艰涩的词汇——电子、轨道、概率波——对他来说就像日常的谈话背景。午餐桌上,祖父尼尔斯总是边吃边写公式,父亲奥格喜欢拿纸片折叠模型,演示原子核如何裂变。
小维勒姆那时并不知道这些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他记住的只是家人对科学的那种投入。
邻居家的孩子玩的是足球,他玩的是显微镜。他把秋天掉下来的枯叶放在镜片下,观察纤维的细节。他也常常蹲在角落里,看着父亲用放大镜检查实验小瓶里的沉淀物。
科学,像空气一样,伴随他长大。
拐弯走进生命的世界
如果照着家族传统走,他大概率会学物理。可他突然拐了个弯,选择了分子遗传学。
原因很简单:他对衰老更好奇。
小时候看着祖父晚年逐渐虚弱,后来又目睹父亲身体的变化,年轻的他心里总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定会老去?有没有办法让人老得慢一点?
这种朴素的好奇心,慢慢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奔向了细胞与 DNA 的奥秘。
他 1950 年出生在哥本哈根,1978 年拿到医学学位,1987 年同一年又同时完成博士和理学博士学位。那会儿的他,每天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同龄人还没想好未来要做什么工作,他已经在想如何把 DNA 修复的问题讲清楚。
年轻时,他先在哥本哈根大学医院专攻神经病学和传染病,后来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 1982 到 1986 年担任研究员。那几年,是他眼界彻底打开的时期。他亲眼看到国际最前沿的实验方法,也在那时真正认定了「DNA 修复」将是他一辈子的课题。
1986 年,他进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两年后就成为了永久高级研究员。1992年,他正式加入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IA),担任分子老年学实验室主任,从此扎根在这个岗位,带着团队研究衰老的秘密。
![]()
图源:网络
研究 DNA 修复,就像是一场和时间的对话。他常说,细胞每天都在经历成千上万次损伤,如果没有修复系统,人类可能早就活不到今天。
用三万次引用写下的名字
他最重要的贡献,正是揭示了 DNA 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广泛应用的方法,可以分析单个基因的 DNA 修复。最让学界震动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活跃基因会被优先修复。
这个发现听起来抽象,却打开了一扇新门:原来 DNA 修复并不平均分配,它和基因的活动状态紧密相连。
这一观察,推动科学家们理解 DNA 修复与基因转录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领域的分水岭。
此后几十年,他的实验室持续在这条道路上发表高质量论文,聚焦于 DNA 损伤处理的机制,也不断追问:这些修复过程,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生什么变化?它们又是如何牵动像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根据 ISI Web of Science 的数据,他的著作被引用超过三万次。
更难得的是,他亲手培养了 200 多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如今已是世界各地大学里的科研带头人。有人说,玻尔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正是这些接力奔跑的学生。
![]()
图源:网络
他的成就得到了同行的肯定。2020 年,他获得了国际研究奖。此外,他还是奥斯陆大学的荣誉博士,也是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学会的成员。
意外成为「补剂明星」
![]()
维勒姆玻尔与衰老补充剂公司董事合照 图源:网络
2010 年前后,他的研究聚焦于 NAD+。这种分子结构曾经只是专家圈的讨论话题,但因为衰老研究,它逐渐被推到公众面前,被认为可能影响细胞能量与寿命。
一家美国公司注意到他的成果,主动找到他,希望合作开发相关补充剂。原本在实验室的理论,突然间变成了包装精美的产品,被宣传说能「抗衰老」。
一时间,他不只是科研人员,也成了大众口中的「青春守护者」。他说自己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因为科学家通常不习惯与市场站在一起。
他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在科学顾问团的名单里。人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但科学界却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质疑从论文开始。部分研究者指出他的科研数据存在问题,特别是实验图像,看上去有明显的拼接痕迹。
![]()
图源:网络
在科研界,这样的质疑等同于沉重的指控。他对此不愿多说,只是强调「那不是造假」。可在外界看来,这远远不够。
一些同行在会议上公开表达担忧,一些媒体开始追问,甚至把他与「补剂产业过度宣传」联系在一起。
长久以来,玻尔家族在科学界代表着严谨与崇高,而维勒姆似乎第一次让这个名字变得复杂。
光环与压力
外人总爱拿他和祖父、父亲比较。提起玻尔,人们就会联想到哥本哈根学派、诺贝尔奖,那些辉煌的符号。
但维勒姆的名字,却总是和「争议」一同出现。
这并不公平。毕竟几十年中,他确实认真地做了研究,培养了学生,也推动了一些领域的发展,可祖辈诺奖的光环太耀眼。
七十多岁的他,本可以功成身退,安享余生。但他每天依旧坐在一堆显微镜和培养瓶之间,有人劝他休息,他摇摇头,说科学让他感觉自己还年轻。
当被问到是否期待诺贝尔奖时,他说自己会静静等待那通电话。
只是电话从未响起。
回顾三代人,有一种奇妙的对照感。
祖父尼尔斯,改变了全球物理学的版图
父亲奥格,延续了量子物理的荣光
维勒姆,转身进入生命科学,研究衰老和疾病
他们像三条曲线,虽然不总是汇聚在同一点,却共同构成了玻尔家族的独特篇章。
如果说前两代的故事是聚光灯下的传奇,那么维勒姆的人生则告诉人们:
科学并不仅仅是鲜花和奖杯,它同样包含疑问、质疑,甚至是失败。
![]()
图源:网络
当年哥本哈根的小楼如今成了博物馆,游客们在展柜里看到的是维勒姆祖父留下的手稿和奖章。而维勒姆,依旧在实验室一线做研究。
或许他终将带着遗憾谢幕,但真实的人生,本就不全是完美的剧本。
正如有人评价玻尔家族那样——他们三代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是一场长跑。有人抵达巅峰,有人跌跌撞撞,但每一步,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种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附全套资料)
【2508】常见信号通路
【2509】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大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