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修筑堤坝防洪抗洪是大事,偷工减料那是要株连九族的。尽管现在洪涝灾害少了,但是民生工程仍然是头等大事。
![]()
古代运河水患不少,科技也没有那么发达,不可能修建那么多水闸,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三湾顶一闸”的方法,为了消除地面高差、降低运道坡度、滞缓水流,大运河在多处河道采用了以弯道代闸的设计。
![]()
但是河湾多了,水流喘急时,河湾两岸的人民就要受苦了。今东光县的连镇是一座南运河东岸的商埠重镇,南运河流经连镇南北两端各拐了两个大弯,洪水的冲击力巨大,极易发生决口。据史料记载,清代中晚期,这里曾多次遭受洪灾,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
![]()
![]()
清末,连镇一名谢姓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二万余斤糯米,组织百姓,用糯米熬粥,然后把糯米过滤出去,再用剩余的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以毛石垫层,打入柏木桩筑底,用混合料一层接一层筑堤,形成了一条218米长,厚3.6米,高5米的大堤,从此这里再未决堤。
![]()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乡绅,将这座独特的“糯米大坝”取名谢家坝。谢家坝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一朵绮丽之花,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中,它引起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的高度重视,称作是不可多得的运河现存的古建筑。(冀481,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写于2024年10月30日)
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