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继田中心之后,现在正在打的U16女篮亚洲杯上的竹内美也,再次掀起了日本矮后卫的舆论狂飚。
今天逆转了新西兰的日本U16,同样是由1米61的核心后卫竹内美也主宰了翻盘好戏。继昨天狂砍23分6助攻4篮板2抢断之后,今天这个微笑的小个子虽然突破受阻,可在末节她命中了两个关键的三分球,还送出了两次价值千金的助攻。尤其是终场3分13秒,她的三分球帮助日本队建立了5分的优势。
全场比赛竹内美也登场35分钟,13中6,三分6中2,罚球8中5,拿到19分6助攻,命中率46.2%,三分命中率33.3%,仍然是日本队中的绝对核心。
有人说她就是田中心的翻版,这话不假。更多人把她和中国队后卫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甚至是我们为什么不去寻找中国的田中心,还有中国的小竹内?
冷静来看,日本矮个后卫的故事看似绚烂,未来却往往有限。田中心的身高只有1米7出头,竹内美也更是只有1米61。她们能在青年比赛里搅动风云,或者在成年队偶露峥嵘,靠的正是日本青训的精细化:运球扎实、投射稳定、节奏多变。
可是,成年赛场的竞争并非如此。日本矮后卫不是今天才出现,包括他们男篮的河村在内,他们在亚洲层面可能还可以大放异彩,一旦面对欧美高强度防守,身高短板就会被无限放大。河村吹得如此凶,他不也只能在发展联盟苦苦挣扎?而这个田中心,我敢说,下次再遇到中国女篮,她绝对不会再复制亚洲杯半决赛的火爆。
不信,咱们走着瞧。
很显然,投篮点过低,突破空间受限,防守端更容易成为突破口,这是所有矮个后卫的固定短板。纵观世界女篮,没有一支顶级强队将核心位置长期交到一个矮个后卫手里。
当然,日本模式的成功确实值得尊重。它让一批天赋平平的球员通过技术训练找到价值。但问题在于,这条路径与现代篮球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近十年,篮球的趋势是全面化和高大化。后卫不再只是控球和组织,他们要有身体对抗,要能换防锋线,甚至在篮板和护框上贡献力量。换句话说,身材的门槛正在不断抬高,美国、欧洲的后卫群体大多在1米80左右,个个具备速度之外的身体优势。
其实,这是顶层对抗的现实条件。
因此,当国内有人呼吁“学习日本青训,多培养小个后卫”时,必须保持警惕。中国篮球的问题确实存在:青年阶段基本功不足,投射能力不稳定,节奏感差。但解决的方向不是去挑选一批身高不足的球员,而是让高个子也能把基本功练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赛场对抗欧美强队时,既有身高压制,也不在技术上落后。
这样的苗子其实我们有,比如现在的U19的冉珂嘉。
你看现在的中国女篮,她们长期依赖内线优势,世界赛场上靠锋线高度立足。半决赛输给日本,并不是因为“矮个后卫才是未来”,而是因为防守策略出现偏差。若能在挡拆环节更果断,适时包夹或换防,田中心不可能轻易投中那么多三分。
![]()
同样,竹内打得好,主要还是我们对位的后卫相对太差,比如中国U16样样不扎实、全场得0分的组织后卫孙璐,这样的后卫竟然还是全队的队长,可见我们的青训质量之差。
所以,我们的问题出在执行和准备,而不是身体条件。
日本的故事提醒我们:青训确实重要,后卫必须能投、能控、能读比赛。但真正的未来核心,应该是身高不差却同样能投能控的后卫。这才符合现代篮球的走向。无论男女篮,欧美顶尖舞台上矮个子凤毛麟角,这不是偶然,而是趋势。
毕竟,篮球终究是一项高度与力量并重的运动。对中国而言,高大化的道路既艰难,却也唯一。
日本矮个后卫这条路,再炫也不要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