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人工智能“搭子”共学、和AI学伴互动、组队训练复杂模型……在首都中小学校园里,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场景越来越多了。2025年秋季起,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全部开启人工智能通识课,同时还上线了160套市级课程资源,实施了“城乡结对”计划,助力各校开启有趣又有料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成为既懂技术、又明伦理的未来公民。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怎样落地北京中小学课堂?一起来看!
贯通培养
塑造面向未来的“AI原住民”
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将科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课程整合重构,形成覆盖小初高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时与科技企业共建虚拟路云实验室和无人驾驶模拟舱,开展“双师课堂”,让学生在校体验前沿应用。学校新成立的“人工智能+”教研组还自主研发出《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实现从小学图形化编程至高中深度学习模型的全链条培养。而校企合作建立的虚拟路云实验室和无人驾驶模拟舱,将能够让学生通过“方向盘操作—模拟路况体验—算法理解”的完整流程,助力学生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将AI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感知自我—理解AI—创造应用”渐进路径,形成“通识普及、兴趣拓展、创新领航”三级课程体系,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AI学习中成长。学校围绕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符号智能、行为智能、进化计算、群智能六大AI核心技术,按年级分层设计,打造覆盖一至六年级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在兴趣课程方面,学校开设“智能小车”“聊天机器人”等课程,在创新领航课程方面,学生加入AI科创领航实验室,参与数智校园改造和建设,全方位锻炼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则以“山水教育”为特色,依据学生年龄段设计层层递进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项目实战
用AI解决真实问题
北京市日坛中学高中教师王玉英认为“动手实践是这门课的核心”。学生从编写简单指令起步,逐步训练复杂模型,甚至开发出“刷脸签到”程序。学校也将为学生提供实际接口,使学生课上开发的程序有机会应用于智慧校园的场景中。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的老师为孩子们设计了“皮影遇上AI——‘三打白骨精’数字化改造”的任务,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设计围绕五个核心素养展开: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如使用AIGC生成角色、编程控制皮影动作)、艺术审美与设计能力(创作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皮影形象)、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认识皮影非遗价值)、跨学科整合与解决问题能力(结合STEAM知识完成创编),以及伦理与安全素养(探讨AI伦理问题)。
该校任课教师张诗芸介绍,通过这一综合性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在技术上得到锻炼,更在文化认同、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活化传承。
平谷学子本学期来到北京科学嘉年华平谷区主场活动展厅,以实践的形式共上一节人工智能通识课。平谷区第八小学学生在馆内教室开展机器人专题学习,系统了解机器人发展历程,操控机器人移动。在展厅内,同学们体验VR技术等项目,直观感受科技应用魅力。在六大星球主题展区,平谷区第五小学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AI机器人,在互动中加深对AI的理解。
多元实践
为未来素养奠基
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传授,更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北京市构建了“学段差异化、方法多元化、主体协同化”的评价模式,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化评价机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
日坛中学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际操作后,分组讨论技术使用的伦理限度。记者发现,“学校是否有权无限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平衡便利性与隐私保护”等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课后,多个小组成员在“数据最小化收集”“明确使用边界”等原则上达成了一致。“我们会设计多场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AI,激发学生对AI的思考。”王玉英表示。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建立了多维度评估体系,重点关注学生课上探究任务表现、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学习心得体会深度以及作品创新性。该校副校长金鑫介绍,学校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AI辅助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素养发展。金鑫说:“我们鼓励老师在课程设计中着重培养学生数字意识、协同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以及智慧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密云区则将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水库精神”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专家观点
从“学AI”到“护AI”
构建AI素养育人框架
于晓雅(北京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人工智能通识课如何真正发挥育人价值?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把握正确导向,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构建“学AI、用AI、创AI、护AI”的育人框架,循序渐进提升学生AI素养。人工智能教育首先是“立人”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学AI”到“护AI”的螺旋上升。“学AI”不仅是认识应用,更要理解基本原理,否则难以形成真正的判断力;“用AI”是合理使用工具,提升效率与思维广度;“创AI”强调通过项目与跨学科探究勇于创新;“护AI”则关注隐私、偏见与伦理,培养数字公民责任。教师把握这四维导向,才能避免学生陷入“只会用、不理解”的浅层学习。
以“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学习—人工智能赋能学习”的三级课程结构实施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须兼顾学生发展规律与政策导向。小学低段突出体验与兴趣;小学高段和初中进入“用AI学习”,同时学习信息甄别与风险防范;高中推动创新实践与深度学习。该结构与教育部及北京市对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分层目标契合,为教师提供清晰路径。
从体验到创造,从学问到问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AI协同成长,这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如何提问”成为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学问”走向“问学”,掌握提问方法与层次:能直问,抓住核心;敢质问,追究逻辑与风险;通过辩问比较观点;在发问中结合实践提出新问题;善于与AI对话,引导生成更贴合实际的回答。这样的提问力是未来学习力的核心,也是与AI协同成长的关键。
人工智能通识课绝非简单的“技术普及”,而是关乎学生素养、思维与责任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同时关注育人框架、课程结构和提问协同三重导向,让AI教育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采写:姜思瑶 王小艾 张广林
赵艳国 赵翩翩 凌月云 郜子雁
封面图由AI生成
编辑:姜思瑶
校对:付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