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据最新报道,甘肃、青海等西北省份接连遭遇强降雨袭击,多地启动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这个曾经"十年九旱"的干燥地带,如今正频繁面临暴雨威胁。
中科院院士黄建平直言不讳地指出,未来西北可能遭遇比历史记录更猛的暴雨,传统防灾体系需升级改造。
![]()
从干旱荒漠到暴雨频发
说起西北,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漫天黄沙、干涸河床的景象,可现在这种印象得彻底更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和径流量都在持续增加,部分干涸湖泊甚至开始重新蓄水。
但这种"变湿"可不是温和的毛毛雨,而是来势汹汹的极端降水。2024年9月,青海大通遭遇暴雨袭击,虽然气象部门提前24小时预报了暴雨落区,但局地性的突发强降水仍然让人措手不及。兰州等西北城市的突发性强降水事件更是明显增多,"短时强降水-山洪-城市内涝"的链式灾害正变成常见现象。
![]()
这种变化的根源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简单来说,气温升高就像把大气这块"海绵"变厚了,能吸收更多水汽。同时,北极增温和热带气旋活动变化调整了水汽输送路径,让更多水汽能够深入西北内陆。原本干燥的西北地区突然获得了充足的"原料",加上地形抬升等因素,就容易形成强烈的局地降水。
并且,这些雨水下得极不均匀,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新疆北部、河西走廊和陇中地区成了重灾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在显著增加。对于那些基础设施本就薄弱的西北城市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
为什么西北的雨特别猛
西北地区的暴雨为什么特别凶猛?
首先是地形因素。西北多山地丘陵,当水汽遇到山脉时会被强制抬升,就像挤海绵一样把水分都挤出来,形成地形雨。兰州所处的黄河河谷地形和周边的祁连山东段,对气流的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特别明显,往往让暴雨强度比周边地区更大。这种"地形增幅效应"让本就脆弱的西北城市雪上加霜。
![]()
其次是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自然地表被硬化,河道被侵占,原有的天然调蓄功能被削弱。以前下雨时土地能像海绵一样吸水,现在变成了不透水的"铁板",雨水只能在地表快速汇聚,形成径流。
第三是承灾体高度集中。西北城镇大多位于河谷地带,人口、建筑、基础设施都相对集中。当山区强降水迅速汇聚形成山洪冲击下游时,这些"靶点"就成了重灾区。就比如2025年8月榆中县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强降雨在湿陷性黄土沟壑区引发滑坡泥石流,甚至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连锁灾害。
![]()
精准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虽然现在的天气预报技术已经相当先进,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80%,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0%以上,但对于西北这种地形复杂、观测站点稀疏的地区,局地突发性暴雨的精准预报仍然是个大难题。
问题出在哪里?观测网络不够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气象观测站相对稀疏,对于那些突然爆发的对流性强降水,往往来不及捕捉到完整的发展过程。然后是预报模式分辨率有限。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公里级的高精度模式,但对于局地性、突发性极强的对流降水,要准确预报出具体的时间、地点和量级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
黄建平院士团队正在推进"空-天-地"一体化精密监测网建设,希望通过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的协同工作,弥补观测空白。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融合和预报解释中的应用也在加快推进,目标是让预报更准确、更及时。
但即使预报准确了,预警信息能否及时传达到位也是个问题。西北一些偏远地区通信条件相对落后,如何解决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真正能够提前做好防范,这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预警响应机制。
![]()
传统防灾体系面临升级改造
面对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和猛烈的极端降水,西北地区的传统防灾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
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标准滞后。现有的排水系统、防洪工程大多基于历史气候条件设计,采用的是"气候平稳性"假定。但现实是气候已经进入"非平稳"状态,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兰州等城市的排水系统,特别是老城区,在面对超标准暴雨时显得力不从心。
![]()
黄建平院士建议,需要尽快开展基于气候变化的标准修订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采用最新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重新计算设计值,引入"非平稳性"频率分析理论,甚至考虑增设"气候变化调整系数"。简单说就是要为未来可能更猛的暴雨做好准备,而不是继续按照过去的经验办事。
投资重点也需要科学规划。与其平均用力,不如精准减灾,优先投入高风险区域。根据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兰州未来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黄河及主要支流沿岸洪泛区、湿陷性黄土沟壑区与山前斜坡带、城市低洼易涝区,以及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区。这些区域应该成为防灾投资的重点。
![]()
西北地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气候变化,从"十年九旱"到暴雨频发,这不仅是一个科学现象,更是对我们防灾减灾能力的严峻考验。
面对可能更加极端的未来气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准确的预报预警,更是一套与时俱进的防灾体系。毕竟,在自然面前,准备永远比应对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