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在心脏大血管疾病的严峻挑战中,“冠心病三支病变”“室壁瘤”与“心脏瓣膜病变”如同三座大山狠狠压在患者胸前,稍有不慎,每一座都足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当三者集于一身,其危险性对患者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手术难度与手术风险可想而知。同时完成这样高难度及高风险的手术,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尤其是对心脏外科与多学科协作能力的终极考验。
8月14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经过10小时的艰苦奋战,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杨思远及其团队,成功为一位罹患此复杂危重心脏病的患者实施了高难度冠状动脉搭桥术、室壁瘤切除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心包剥脱术。
这一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贵医附院在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的技术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众多复杂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病情凶险:一位患者,三重“心”脏危机
据了解,患者是一名59岁的中年男性,因“反复胸痛2月有余,加重伴胸闷气促1周”就诊于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经完善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左主干体尾段狭窄50%-60%,前降支远段狭窄最重80%、中段狭窄60%、第一对角支狭窄95%,回旋支远段狭窄最重9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50%、远段完全闭塞。
心脏MRI形态学平扫+增强结果示:左心室增大伴心功能明显降低,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下间隔壁、下壁、下侧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伴附壁血栓,左室射血分数:(LVEF:16%);心脏彩超示: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左心室增大,左室室壁瘤形成。
杨思远坦言,患者最重要的三支冠状动脉均发生严重狭窄,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且左心基底段、下壁等多处心肌发生梗死,左室射血分数严重下降,且心肌坏死、失去弹性,形成一个向外膨出的“瘤样”结构。
“它就像心脏上的一个‘定时炸弹’,不仅导致心脏泵血效率急剧下降,引发心力衰竭,更是极易形成血栓,引发猝死。”杨思远表示,患者心脏“阀门”也出现了严重关闭不全,导致心脏血液反流,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使心功能雪上加霜。
迎难而上:多学科协作,打响心脏保卫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贵州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迅速组织了由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全面深入的术前评估和术前病例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在一次手术中,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术)”“室壁瘤切除术”和“瓣膜置换术”,这意味着需要在一次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支持下,完成多项精细的心脏重建手术,技术要求极高,难度极大,容不得半点差错。
手术当日,杨思远带领其团队,凭借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经验,在体外循环下完成三大关键操作:“拆弹”切除巨大室壁瘤,重建左心室:打开心脏,见室壁瘤大小约8x5厘米,予纵行切开室壁瘤,见大量附壁血栓形成,伴机化血栓,遂切除室壁瘤,消除了这个致命的结构隐患和血栓来源,并用牛心包片连续缝合重建左心室,有效恢复了心脏的正常几何形态和泵血功能。
“搭桥”疏通生命线:分别解刨回旋支、中间支及对角支狭窄远端,取大隐静脉、乳内动脉作为“新血管桥”,一根近心端分别予回旋支、中间支及对角支端侧序贯吻合,大隐静脉近心端分别予主动脉根部行端侧吻合,乳内动脉远端予前降支行端侧吻合,为缺血的心肌重新建立起充沛的血液供应。
瓣膜更换“零件”,切除病变的二尖瓣,植入生物瓣膜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经过数小时的精细操作,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患者心脏复跳有力,各项指标平稳,术后顺利返回重症监护病房。
重获“心”生:精湛术后护理,护航康复之路
在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团队的日夜监护和精心治疗下,患者平稳度过了术后危险期,心功能、呼吸功能等各项生命体征日趋稳定,随后转入普通病房,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基本消失。
术后,患者复查心脏彩超显示:人工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未见明显瓣周漏,各房、室腔内径正常范围,室间隔及左心室厚壁厚度正常,EF49%。
此例高难度心脏联合手术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一位患者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充分彰显了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处理复杂危重心脏病方面强大的多学科协作能力、雄厚的技术底蕴和勇于攀登医学高峰的担当精神。(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