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年邻近的时候,李大妈的家庭群经常热闹非凡。48岁的儿子忽然在群里发来一张蒜蓉大虾的图片,配上文字:“年夜饭备虾,要不给爸少加点,听说虾是‘发物’,心脏不好最好忌口?”
李大妈看着手机,心里也犯了嘀咕:冠心病患者真的不能碰虾吗?“发物”到底是啥?过年餐桌上哪些该舍弃?其实,不止李大妈,社区健身队的大爷大妈们都议论纷纷,各种“发物不能吃、会复发、会加重疾病”的说法满天飞。
![]()
家里逢年过节,虾总是餐桌上的常见佳肴,但不少人一直把“虾”当作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应避开的“发物”。真有那么可怕吗?“发物”一词,源自中医理论,通常指某些易于诱发或加重疾病的食物,不同人和不同疾病治疗期内有针对性忌口。
但事实上,“发物”没有统一科学标准,比如虾、螃蟹、牛羊肉等常常被冠以“发物”之名,仅基于个人反应和经验之谈,而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虾属于冠心病的高风险食物。
相反,据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的分析,100克鲜虾中脂肪仅有0.7克,优质蛋白却高达17.6克,并含有多种有益心血管的牛磺酸和Ω-3脂肪酸。
一项2021年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显示,适量摄入海产品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影响有限,只要不过量进食、不过敏、不过咸,大多数人完全可以放心享用虾。
![]()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明确指出,均衡多元的蛋白摄入有助于心血管健康,而“忌口”不等于一刀切,需因人而异。
那么,虾为什么被“污名化”?核心原因在于误把个体敏感当成普遍危险。事实上,极少数人食用虾后出现过敏或消化不良等反应,这类人群应适度限制。对冠心病人来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年夜饭中的高盐、高油、高糖菜肴,而非一味忌嘴虾蟹。
每年春节期间,医院心内科急诊室的收治量比平日增加约18.5%,调查发现,主要诱因居然不是“虾蟹”,而是两类真正必须警惕的“发物”食物:
高盐高油的传统加工肉类:
熏鱼、腊肠、咸肉、腊肋排,是北方南方年夜饭上的常见菜。一份腊肠(50克)含盐高达3.2克,约等于一天控盐建议量的一半!高盐、高油饮食会导致血压、血脂飙升,加剧动脉硬化风险。
一项2254名冠心病患者的全国队列调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原本达标的血压患者,高达57.2%再次达到高血压标准,诱因多为春节膳食的“重口味”。
![]()
高糖高热量的糕点、饮品、甜食:
无论是八宝饭、年糕,还是各类高糖饮料,过年摄入糖量提升会直接拉高血糖,刺激胰岛β细胞工作负荷。
一项发表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年的大规模研究显示,春节后血糖“跳升”风险增加15%-21.3%,尤其是已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血糖波动会带来急性心梗、心衰等重大风险。
相比之下,虾肉蛋白高、脂肪低、嘌呤含量中等,对于血管健康反倒是更优质的选择之一。要警惕的其实是“您没警惕,反而天天见”的“发物”。检查一下您的年夜饭菜单,是不是忽视了隐藏的高盐高糖陷阱?
![]()
冠心病朋友并非不能享受美食,而是更需“吃得聪明”。权威营养学与临床指南,给出如下建议:
主食,宜杂粮为主,年糕等高糖食品小份为佳。虾、鱼、瘦肉适量搭配,保证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辅助修复心肌,更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建议每周水产类(包括虾)摄入量控制在250~500克/周,平均分摊至每顿即可。
菜品,优先考虑蒸、煮、炖,少油少盐。烹饪时每餐加盐不超过3克,食用油建议每天不超过25克。自制年夜饭时,为老人单独准备低盐低油版本,一道白灼虾、清蒸鱼,健康又美味。
甜品,适度为宜,可以坚果、低糖水果代替。若需吃年糕八宝饭,建议控制总量,分多次少量食用,避免一次性高糖冲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