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超强台风来袭!我们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国家安全到防灾安全,是全方位、全维度的安全。中国高铁的安全系数接近100%,全球第一。中国高铁系统为什么这样厉害?和詹天佑精神的传承有关。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詹天佑是广东人,出生在广州市荔湾区。他享年58岁(1861至1919),祖籍江西上饶,是中国铁路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12岁以首批留美幼童赴美,1878年(17岁)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获工学士学位。詹天佑于1881年回国后,一度被派往海军任职,参与中法马尾海战(主帅是船政大臣张佩纶,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祖父);后转入铁路建设领域,历任津榆、锦州等铁路工程师。
![]()
1905至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首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创新采用“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设计,震惊国际工程界。1910年后,他主持粤汉铁路等工程,1912年任汉粤川铁路会办,1917年任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
詹天佑作为铁路工程师的毕生实践,永享盛誉,万世流芳。他主持修建京张、沪嘉、洛潼等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础。他又勤于写作,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统一行业术语,推动工程标准化。他倡导“精研学术,以资发明”的精神,强调严谨创新,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树立典范。詹天佑以其工程技术和爱国精神,打破外国对中国铁路技术的轻视和垄断,被誉为 “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他的故居纪念馆位于广州荔湾,部分手稿和文物现存于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正阳门)和詹天佑纪念馆(北京八达岭)。
笔者推荐一部旧电影《詹天佑》(2000年,孙道临执导),可在网上找到,值得一看。詹天佑对青年的勉励是 “勿屈己徇人,勿沽名钓誉” ,至今仍具启示意义。意思是不要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也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名誉和利益。这两句话强调了两个重要的人生态度:坚守自我,拒绝虚名。
中国高铁系统的技术发展与詹天佑的历史贡献,存在一定的传承与创新关系,但詹天佑当年的上述两项发明并没有直接和现代高铁技术关连;重点是他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思路,为过去百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詹天佑的核心贡献是人字形车轨与竖井开凿法,反映他自主创新的精神。人字形铁路设计是为了解决八达岭段陡坡难题。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人字形”折返线(或称“之字形”),通过双火车头推拉和分段爬坡,将隧道长度缩短709米,降低坡度至2.8%;这一设计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工程智慧,属于蒸汽时代的爬坡技术。现代高铁的电力驱动和隧道技术已无须采用,但车头车尾一推一拉的动车设计和当年京张铁路的双火车头推拉有间接关联,道理一样。
京张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打破了外国人的技术封锁。其成功建造,驳斥了西方对中国工程师能力的质疑。这种自主创新精神成为后来中国高铁系统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文化基因。推广而言,新中国过去76年来在核弹、导弹、卫星、空间站、航母、北斗导航、DF61(高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全球糈准覆盖)等方面的技术突破,都源自詹天佑116年前向全世界宣示的中国人的自主创新精神。
现代高铁技术与詹天佑时代已经有明显的技术代际差异。詹天佑时代的铁路以蒸汽机车、机械车钩(“詹氏车钩”由美国人詹内发明,“天佑钩”只是改良设计,并非詹天佑原创)和人工操作为主;而现代高铁依赖电力牵引、自动化控制系统(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自动驾驶,无障碍、零意外)、无缝钢轨和高强度材料,技术的复杂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车钩技术的演变,“詹氏车钩”(咔嚓一声、自动挂钩)虽曾是铁路车厢连接的重要发明,但因无法满足高铁高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已被电磁式车钩等新技术替代。
![]()
詹天佑的伟大贡献,是在高维度传承与发展的系统工程逻辑链。何谓基建狂魔?关键在工程方法论的延续。詹天佑“从实践中求真知”的理念(通过试验、改良技术)与当代高铁研发中的“仿真计算5000G数据、18种概念模式验证”的严谨态度一脉相承。这方面笔者只有概念性的认知,具体内容有待工程界朋友详细解说。
中国的国家铁路战略是百年承接和拓展,从京张铁路作为华北-西北交通要道的规划思路开始,到今天“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宏观布局,其实存在历史呼应,有其地形适从的合理性。
高铁核心技术的关键突破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自主创新体系:中国高铁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策略(例如CRH系列动车组),攻克了转向架、牵引系统等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路径与詹天佑时代“仿效外国新理并改良”的策略相似。其次是
智能高铁的超越:“京张高铁”2019年开通(在詹天佑110年前开通“京张铁路”之后),采用智能动车组、新八达岭隧道(12公里)等,展现了中国在高铁领域的全面领先,已经远远超越詹天佑时代的工程技术范畴。关键是詹天佑精神的承先启后。
詹天佑是极有前瞻性的实干派。他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奋斗开拓》精神的具体落实;天佑中华,降此人才。他的伟大贡献,是为中国铁路注入自主设计与工程自信的精神遗产,不单是具体技术传承。现代高铁的成功得益于国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系统地自主创新,已毋需依赖詹天佑的发明,而是延续他“不畏难、求真知”、撸起袖子认真做起来的工程师精神。这方面,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