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为什么也支持转基因技术?
![]()
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充满争议的舆论场中,以敢言、犀利著称的郑强教授对该技术的支持态度,常让不少人产生“为何他会持此立场”的疑问。事实上,梳理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不难发现,这种支持并非盲目认同,而是源于对科学规律的敬畏、对专业认知的尊重,以及对国家农业发展现实需求的深刻考量。
郑强教授的立场首先建立在“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的科学理性之上。作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他始终清晰界定自身知识边界,坦言在转基因这类跨学科专业领域“是外行,不会随意发表评判性言论”。这种“外行不妄言”的态度,恰恰是对科学严谨性的坚守。他多次强调,转基因技术涉及分子生物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个细分领域,其研发流程的复杂性、安全评估的专业性,远非非专业人士能凭碎片化信息或主观臆断做出判断。就像不会让非医学专业者制定临床方案,转基因技术的核心决策权理应归属深耕该领域、掌握实验数据的科学家群体,这是对科学规律最基本的尊重。
对技术事实的客观认知,是他支持转基因技术的重要依据。在与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的交流中,郑强教授深入了解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细节与安全评估逻辑。当得知转基因作物从实验室到田间应用需经过分子特征分析、环境风险评估、食用安全检测等多环节验证,仅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估就耗时二十年,且所有数据均需公开可追溯时,他明确表示认可这种基于实证的科学流程。对于公众担忧的“转基因食用油安全”问题,在了解到食用油经精炼加工后已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等转基因核心载体,且十几年追踪检测从未发现转基因成分后,他更清晰地认识到相关争议中存在的认知偏差。这种基于事实的认知转变,体现了他对待科学问题的务实态度。
从国家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宏观视角出发,更能理解其立场的深层逻辑。郑强教授始终关注中国科技自主与产业安全,而转基因技术作为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动权。我国用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面临着耕地紧张、病虫害频发、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而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的潜力,已被全球实践所证实——全球四分之三的棉花、三分之一的玉米来自转基因作物,且显著提升了产量与农民收入 。在他看来,否定或抵制这类关键技术,本质是放弃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权,最终可能导致技术依赖,损害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这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考量,与他一贯强调的“科技自主才能民族自强”理念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郑强教授的“支持”并非对争议的回避。他充分理解民间对转基因技术的关注本质是对食品安全与环境影响的重视,但同时指出,合理关切应通过科学家科普、研究过程透明化来回应,而非被谣言或极端情绪裹挟。这种既尊重专业结论,又包容公众关切的态度,正是理性看待复杂技术问题的典范。
说到底,郑强教授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无关个人偏好,更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尊重专业、依据事实、着眼国家”的三重逻辑。这种立场背后,是一位学者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对国家发展的担当——正如他始终倡导的,对待科技进步,我们需要的是理性认知而非情绪对立,是自主创新而非因噎废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