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界有一个很浪漫、诗意的经典育儿理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有属于它的季节。孩子的成长,要静待花开。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陪伴养育。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父母就是那个精心照料着“种子”发芽开花的“养花人”。
![]()
大家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都养过花吧?只是,说来惭愧。我是一个很不擅长养花的人,甚至可以说我和养花这事犯冲,是出了名的“养花杀手”。原本花繁叶茂的一盆花,只要被我沾手去养,过不了多久,就会花枯叶败,“花界死神” 这个称号非我莫属。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想打破这种“魔咒”,很精心地去侍弄几盆花草。看到盆里的土干了就赶紧浇水,看叶子不够光亮硬挺,就赶紧施肥,照顾的那叫一个勤快用心啊!但是,不到2个月,原本长势喜人的5盆花,在我“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集体阵亡!
有比较擅长养花的同事就跟我说:每一种花都有它的特性和生长规律,你照顾得太过精心勤快了,反而打破了这种规律,自然会“坏事”。你这不是在“养花”,你这是“辣手摧花” 。
同事把花盆里的土倒出来,给我看那几盆花的根,全都烂掉了。我自嘲这倒是和我“雨露均沾”的养花方式如出一辙。虽然我养的是不同品种的花,但我对所有的花“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我给这一盆花浇了水,就顺带给那一盆也浇一点,给那一盆花施了肥,那也不能“亏待”了这一盆。
可是,有的花喜干不喜潮,我浇水浇得太勤快了,硬是把根给泡烂了。有的花,花盆里的土壤中的营养已经足够了,我却使劲的施肥,结果肥料太多,把花给“烧死了”。而且,不同的花需要的花肥也是不一样的,我把人家原本的土壤给破坏了,营养失衡,花自然也就养不好。
![]()
我这个人很听劝,立刻吸取经验教训,并且又买了几盆花,重新开始养。这一次,我学乖了,只要花盆里的土不干裂,我绝不浇水。叶子黄了,也不施肥,不修剪,主打一个顺其自然,静待花开。结果,没过两个月,新买的几盆花再次全军覆没了。看来我这“花界死神”的名号,可真不是白叫的。
我问同事怎么回事?上一次你说我太过于勤快了,破坏了花本来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这一次,我能不干预就绝不瞎忙活,主打一个“顺其自然,静待花开”,怎么花又全死了?
同事白眼翻上天:你能不能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上次说你管得太多了,这一次你就彻底不管了?每一种花草都有它自己的习性和生长规律,你不能过度干涉,破坏它的生长规律。但是,你也不能“彻底躺平”啊!它是被你养在花盆里的花草,不是长在荒郊野外的野花杂草,可以任其自生自灭。你养着它,看着它叶子黄了,根烂了,你还不管它?你这不叫“顺其自然,静待花开”,而是“隔岸观火,坐等花死”。
虽然我知道同事说的很有道理,但奈何我真不是一个可以耐下性子,去研究每一种花的习性的人。而且我一直认为我大概是生来就和养花这事犯冲,注定不是养花的料。那些年陆陆续续地尝试过很多次,无奈全都以失败告终,也只能作罢。
![]()
在我彻底放弃了“养花”这件事很多年之后,我有了孩子,需要养孩子了。我知道“养花”和“养孩子”自然不是一回事,但既然都是“养”,有些地方道理上还是相通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同样需要顺应他的成长规律,不做过度的干预。但是,我却再也不敢像当初养花那样,“叶子黄了,还当风景看”了。在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而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也许,是因为我用真正的“花”练过很多次手,养废了N盆花后,终于“迷途知返”,不再走极端,成功解锁“园丁式育儿”的技能。当年的养花翻车现场,如今竟成了我的“育儿说明书”。
如今,我家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活泼大方,伶俐乖巧,兴趣广泛,学习主动性强,也比较自律。总之,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大家都夸我“育儿有方”,还经常被其他人(包括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班主任)邀请分享育儿经验。
作为一枚爱碎碎念的宝妈兼育儿博主,我可是把这段“养花血泪史”和“育儿顿悟时刻”好好整理了一番。来,泡杯花茶,听听我的“花开有声,育儿有方”小剧场吧!
![]()
我们常说:“孩子的成长,要静待花开。”这句话听起来温柔而诗意,却常常被误解为:只要不去打扰,孩子自然会茁壮成长。可花不会自己选择土壤、避开暴雨、抵抗虫害;孩子也不会天生就知道如何管理情绪、建立自信、面对挫折。就像我当年养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样,从“过度干预”到“彻底放任”,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真正的“静待”,不是等待,而是懂得,是基于了解之上的耐心守候。这种“不急”的背后,是深厚的认知积累和情感投入。真正懂孩子的父母,知道3岁的孩子无法长时间专注,所以不会强迫他坐一小时写作业;真正懂孩子的父母,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认同,所以即使顶嘴叛逆,也能保持沟通的空间;真正懂孩子的父母,了解每个孩子有独特的节奏,有的早慧,有的晚熟,于是不轻易比较、不盲目焦虑。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的“静待花开”,从来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适度参与,在看见中陪伴,在理解中引导。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面临学业压力、社交挑战、信息轰炸……若父母完全“不作为”,其实是逃避责任。就像同事说我的那样:“这不是静待花开,是隔岸观火,坐等花死。”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在边界内赋予自由,在危机时果断出手”。
![]()
“静待花开”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地“不做错的事”。养花屡试屡败,我认了。因为养花不需要担多少责任,养死了就死了,没太大损失。但养孩子不行,这个责任重大,养“废”了,可没机会重头再来了。这种“不可逆性”,迫使我自动规避两种极端:既不敢像养花初期那样过度干预(报班填鸭、代劳决策),也不敢像后期那样彻底放任(忽视问题、逃避引导)。因为输不起,所以更懂分寸。这就要求父母能够克制干预的冲动,同时保有敏锐的觉察力。
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时,不要立刻催促指责,更不要立刻代劳解决问题,而是陪伴分析,引导自主解决。当孩子在选择兴趣班时,不要强迫孩子按家长意愿报班,而是提供选项,帮孩子分析每个班的特点以及与孩子个人情况的适配度,但尊重孩子的决策。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被教育,却一直在成长。理想的养育姿态,应该是做一名“有距离的守护者”,既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又能提供必要的支持,我们可以称之为:有边界的陪伴,有智慧的介入。即: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做完该做的事,然后安静退后。
![]()
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我们总希望所有花在同一时间开放,同一高度挺立,同一颜色绽放。但真正的美,恰恰在于差异。莫言小时候被认为是“笨孩子”,爱因斯坦也曾被老师认为“不会有出息”,但他们只是开得晚一些而已。所以,“静待花开”的深层含义是:相信每一颗种子都有属于它的季节。
静待花开,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信念,它不应成为懒惰的借口,也不应变成焦虑的枷锁。它是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成长过程的信任。
我们无法决定一朵花何时绽放,但我们能做的是:选对土壤(创造适合的成长环境),控制水分(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防治病虫(在危机时及时干预),并始终相信:只要根还在,春天总会来。
孩子的成长,确实需要“静待花开”。但请记住:真正的“静待”,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深耕;在你想出手的时候,学会克制;在该守护的时候,绝不缺席。当你忍住代劳的手,是在给孩子的“根”留生长空间;当你蹲下来听他的哭,是在给心灵的“叶”洒阳光雨露;当你为他深夜失眠,又为他点滴进步偷笑……你已是“满分园丁”!
真正的“静待花开”,是用敬畏浇灌时光,以信任守望春天。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园丁:不高高在上,也不远远旁观;不揠苗助长,也不任其荒芜。在一寸光阴里,陪一朵花,慢慢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